言恭达:致广大而尽精微

老书家席墨先生曾对我说:“致广大而尽精微。”书家唯其致广大,才能极尽精微。广博的书画金石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都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远通古。常人看艺乃小技,却能洞窥世界。书家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须致广大,才能得精微。然致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至美者,非华丽而在实朴。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位置。“善游者忘水也”。书家致远,在于心宁安泰,极虑思精。心宁者高,高能通晓社会;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言恭达:致广大而尽精微

黄庭坚《教审帖》

《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是君子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的地方。这句话可以说为学,亦可说修身,对于书者而言,既要有“致广大”的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又要有“尽精微”的脚踏实地、精细入微。

首先,在修身上要能“致广大”,就是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能够秉承初心,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文化自觉和自信,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来修炼自己的人格素养。何以能始终保持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大情怀?那就要“尽精微”,从细节入手、从小做起,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跬步千里的态度在学与做中,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其次,在为学为艺上能“致广大”,于书者而言,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来书写和记录伟大的时代,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要想达到这样的“广大”境界,唯有在“精微”上下功夫,一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开阔眼界;二是能淡泊名利,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三是要重视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技法和功力训练,唯有技法熟练和功力深厚,方可有望“由技乎道”;四是要“眼高”,致敬经典,膜拜先贤,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大凡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悟“致广大,尽精微”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大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都是有着“广大”“精微”的蕴意,有着精深思想、精湛艺术、精良制作的“精品”。“致广大”与“尽精微”是一对辩证法,在我们的为人、为学、为艺中处处都存在,随时可用以践行。于书者而言,要有从高处着眼、大处着手的“致广大”,又要有从小事做起、细节抓起的“尽精微”,以达“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

言恭达:致广大而尽精微

黄庭坚《山预帖》

言恭达:致广大而尽精微

黄庭坚《七言诗》(《花气薰人帖》)

(抱云堂书院彭庆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