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 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據新華社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稱《規劃》),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規劃》共十一篇三十七章。《規劃》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體系初步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鄉村產業加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初步構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

《規劃》指出,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規劃》提出,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全方位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按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持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深化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改革,科學確定儲備規模,強化中央儲備糧監督管理,推進中央、地方兩級儲備協同運作。鼓勵加工流通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儲糧和經營。強化糧食質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構建安全高效、一體化運作的糧食物流網絡。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完成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工作,確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46億畝。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加快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細化落實到具體地塊,實現精準化管理。

《規劃》指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著力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東北地區重點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依託“大糧倉”打造糧肉奶綜合供應基地。華北地區著力穩定糧油和蔬菜、畜產品生產保障能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切實穩定糧油生產能力,優化水網地帶生豬養殖佈局,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生產。華南地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禽水產和特色園藝產品,發展具有出口優勢的水產品養殖。西北、西南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業規模,壯大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統籌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有序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進一步擴大大豆生產規模,鞏固主產區棉油糖膠生產,確保一定的自給水平。

《規劃》提出,創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國家農業投入增長機制,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農業傾斜。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落實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支持糧改飼、糧豆輪作和畜禽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化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合理制定大豆補貼政策。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護政策。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育壯大骨幹糧食企業,引導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研究完善食糖(糖料)、油料支持政策,促進價格合理形成,激發企業活力,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設計多層次、可選擇、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鼓勵開展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試點。健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完善農業風險管理和預警體系。

《規劃》指出,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健全金融支農組織體系,深入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多樣化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指導大型商業銀行立足普惠金融事業部等專營機制建設,完善專業化的“三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鼓勵證券、保險、擔保、基金、期貨、租賃、信託等金融資源聚焦服務鄉村振興。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縣級土地儲備公司參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試點工作;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農業企業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政策,繼續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農”金融服務;抓緊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將鄉村振興作為信貸政策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方向;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健全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加快完善“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好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作用,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