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腦海中的人工智慧和現實中的人工智慧不是一回事兒!

你腦海中的人工智能和現實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一回事兒!

來源丨喜馬拉雅FM科學有故事的精品課《汪詰:真假世界未解之謎》

說到人工智能,你印象最深的是不是 2016 年,谷歌的“阿法狗”圍棋把人類世界冠軍擊敗。這兩年,人工智能這個詞已經把我們包圍了。人工智能駕駛、人工智能分發快遞、人工智能預測世界盃等等,每一個 IT 大佬的嘴裡都在唸叨著人工智能。

你腦海中的人工智能和現實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一回事兒!

可能在你的認知中,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是根本無法理解的高超技術,只有那些瘋狂的科學家才懂。但是,我卻想告訴你,今天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能離你心目中的“智能”、“智慧”相去甚遠。

為了讓你理解我們今天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離美劇 《西部世界》中那樣的人工智能還有多遠,我想舉一個實例,為你揭開今天人工智能的實質。現在,我們手裡有一份泰坦尼克號所有船員的名單。這份名單包含了以下這些信息:

你腦海中的人工智能和現實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一回事兒!

乘客編號、姓名、艙位、性別、年齡、是否與親戚同行、船票號碼、票價、房間編號、登船碼頭,以及是否存活。

我將這份名單隨機分成兩半,這兩半數據只有唯一的一個差別:我隱藏了其中一組數據中 “是否存活”這項。現在,我交給計算機一個任務,就是通過學習其中一半的數據,然後來預測另一半數據中每個人的生死。

你腦海中的人工智能和現實中的人工智能不是一回事兒!

這個程序可以寫的極其簡單,也可以寫的很複雜。最簡單的算法是:統計一下乘客的死亡率,發現已知的一半人的死亡率是 62%;有了這個數據,那麼另一半人我把他們全部預測為“死亡”,也有 62% 的正確率了。

那怎麼繼續提高預測準確率呢?我們繼續統計已知數據中男女的死亡比例會發現,女性的存活率是74%,男性的存活率是18%。好了,有了這個數據,我們馬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了。但計算機預測出來的準確率真的就和事實情況一樣嗎?答案是不確定。

關於主播:

職業科普人汪詰,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認為,給孩子講科學,比科學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

《汪詰:真假世界未解之謎》由著名科普人汪詰領銜專業科普團隊打造,通過對20個真假世界未解之謎的解讀,破偽立真。教你如何探索真相,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一份給少年的科學啟蒙禮物,也是給成人的科學精神食糧。

關於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