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爲什麼方言這麼多?

正能量的我們


在多山的地形,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歷史上很少戰爭和來自中原的移民等條件影響下,廣東形成三個主要方言區,占主導地位的粵語方言,沿海分佈的閩方言,盤踞山區的客家方言




粵語在廣東人數眾多,且省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港澳都講粵語;

閩語東至饒平西至廉江,通過華人華僑,流產全世界,多富商巨紳,海外人口接近省內,在眾方言中獨一無二,具有旺盛的國際生存能力;

客家人是一個跨省民系,除官話外省份最多,而且有客家話的省份幾乎都有官話。主要分佈在閩西、贛南、粵東北,皆是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區,客家人就居住在丘陵間無數的狹小盆地中

廣東除了粵語、客家話、閩南話以外還有

廣府區:清遠——星子話、蠻話、水口話、連山話、山佬話

客家區:粵北—韶州土話;

南雄——江西(贛南客家話)、烏徑話、珠璣話、百順話、南雄話;

仁化——湖南話、仁化話、長江話;

韶關——曲江話、船話

樂昌——長來話、北鄉話、黃圃話、皈塘話、老坪石話、

此外還有黏米話、軍話、舊時正話、西南官話等,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黎語、苗語、瑤語、壯語、畲語、回輝語……估計總共不下20種



廣東是語言最複雜的地區之一,七大漢語佔有三,加上各類少數民族語存在,更是加劇了方言龐雜紛繁的地區分佈局面,所以歷代外省官員對此深感不便

清雍正時有人上書:“惟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官民上下,語言不通……百弊叢生,而事理之貽誤多矣,應命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轉飭所屬各府州縣有司及教官,遍為傳示,多方訓導,務使語言明白,使人通曉,不得仍前習為鄉音”,也就是推廣“普通話”但也要保護方言

廣東方言紛繁複雜,犬牙交錯,方言間相互滲透,形成兩種方言的重疊區和一些歸屬不明的混合語區,廣東不少群眾懂得兩三種方言和普通話,這是漫長的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不同人群在各自空間相對穩定,人群間相互隔離,交往效率低,自然、環境、社會和經濟等方面限制了人民的交流往來

  1. 廣東省位於我國南端,背倚內陸腹地,面向南海,有著良好的地理環境,是我國曆史多次大規模南下移民的重要歸宿,南下移民進入廣東後大多穩定下來,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區
  2. 整個中國丘陵地貌佔了9.9%,山地佔了33.3%,高原佔了26%,而盆地和平原分別佔了18.8%,12%,廣東是個多山的省份,地形比較破碎,山地約佔33.7%,丘陵約佔24.8%,臺地約佔14.2%,而平原只有21.7%,在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居民交往不多,一旦穩定下來,便會形成穩定的方言集團
  3. 廣東具有優異的亞熱帶氣候,珠江三角洲、平原、盆地,水旱災難頻率較北方地區低,優異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魚米之鄉,在自給自足,精耕細作,自然經濟處於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有助於廣東居民長期穩定地繁衍生息

  4. 廣東遠離戰火,向來就是北方移民心目中的桃花源,廣東因為戰亂而導致的移民頻率極低,便於境內方言穩定發育

種種因素重疊起來才導致了廣東方言複雜的局面

廣東有廣府,潮汕,客家三大名系。廣府民系分佈於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句地;潮汕人主要居住在潮汕平原;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內陸山地。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廣東文化,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


宇文度鵬



廣東為什麼方言這麼多?那麼應該由廣東土著人說起(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沿海一帶,秦前稱百越地區。意為土著部落多而雜,相比較中原文化的秦落後許多,秦為中國第一個開啟中國封建統治的國家,而這些地區只是奴隸制社會。秦開創了中華文化融合與同化的先河,那麼廣東以及中華的歷史便是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融合同化史)。

“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先秦古籍對南方的眾多部族,常統稱為"越",實際上這些"越"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南方眾多部族的統稱。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由此可見,遠古的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的土著部落十分之多,語言姓氏習俗文化等都是雜亂無章的。


到了商與西周時代,嶺南南越部族與中原也開始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據學者研究發現,中國的南方沿海一帶一部分人血型、膚色、基因與東南亞的馬來人種十分之類似與類同。因此認為,中國南方各省與北方民族是兩種不同的混血民族。原因便是歷朝歷代實施的民族大融合。廣東是我國56個民族齊全的地區,大致被同化成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其漢族佔據了97%。也可以如此說,廣東是大中華的一個縮影。

那麼在秦未統一百越部落時,當然中國南方的部落是不止使用幾種語言的(例如春秋戰國時,各國便是像今日歐洲一樣)。從古代的文獻與記載看,古代的中國何止七大或九大方言?估計上百種都不止,也難怪秦始皇要焚書坑儒了!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的新政。各地由於文字的統一,那麼思想也就趨於一致了。不過語言才是一個族群的根!也因此大一點的族群就保留了下來(許多部落與族群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了,如鮮卑、匈奴、突厥等等。或許這些族群仍存在,不過已同化融合成漢族人了。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融合同化而來的族群)。後人發現今保留的語系中,每一個語系都是一代王朝的符號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像秦朝南征統帥趙佗便是獨霸中國兩廣地區的霸王,因此粵語被保存了下來。河洛話(閩南話的前身)更代表了漢唐時期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語言,至今海外華人仍以漢人或唐人為名。



總體上而言,歷史上的廣東受到古代中原民族的影響不外有三,因此也成就了廣東三大民系。一、秦末趙佗率秦兵及楚降部南征入粵並建立了南越國。二、西漢時,為了分化及瓦解南越國的勢力殘留,把廣東、廣西分治。到了唐代,陳元光率漢化後的閩人(古閩越人在漢時基本滅族,殘留強遷至江淮地區)南下,開闢了漳州(並實施了漢畲融合政策。說白了,就是南下殖民統治)。宋末時閩人受天災與戰爭的雙重夾擊,大批難民進入廣東。並改變了廣東潮汕地區與雷州半島的民居民俗。三、元時廣東由江西中書省管轄,此時由湘贛入粵的人很多。明朝初年,統治者為了鞏固其政權,把許多北方遊民趕往江西、福建、廣西甚至是海南,他們與當地土著混居,自稱為客家(也有少數民族,如海南的苗、黎等族,汕尾惠州的疍、壯、瑤、侗等)。客家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混血民族,他們一共分五至九次才完成融合的,到了明清時才逐以壯大(客家也是明清時才有的稱謂)。他們南下廣東,與當地人爭奪土地,發生了土地革命(因為都在山區,平原為廣府與潮汕所佔據)。太平天國為該族人的鼎盛期。太平天國失敗後,便有許多人移居海外。因此海外華人大體上也是福建、廣東移民。



那麼廣東三大民系的由來便講完了(廣東的的確確是有百越族存在的,如洗夫人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由於古代中原移民的加入,導致百越族人群逐漸同化或成為少數族群的)。不過漢畲(百越族)融合由於原百越(地主)族內部各族系多種多樣的,像汕尾地區至今仍保留了三十幾種少數民族。因此也保留了廣東方言的多樣性,習俗也不盡相同。例如,潮汕(以中原入閩八大姓為主,如陳、林、黃、蔡等)與雷州半島的人雖在語系上同屬閩南語的一分支,但習俗上有些差別(潮汕與閩南基本同俗,如拜媽祖。不過也有不同,如拜三山國王,起源便是百越文化,確確地說百越文化比閩文化在當地的歷史更悠久(主次關係)。那麼也有人認為,潮汕話的土話中含有古漢語的成份比閩南語更豐富。這就是潮汕方言屬閩南語的一分支,為何不都叫閩南語的原由也是因此而來了。雷州半島與汕尾的人融合的意味更強些,並受到客家與廣府的文化影響更大一些。如吃擂茶,拜冼夫人等。姓氏方面與福建地區差別也很大,如一些如洗、藍、鳳等小姓氏,還有如李、劉等融合姓。因此廣東方言不僅僅是三家,每一家都區分出幾家不同的家鄉話。如潮汕話與汕尾話、雷州話同屬閩南語系的一分支。但風俗與民俗就有差別。因此細分,廣東的家鄉話至少有十種以上(例如香港話稱新潮粵語與廣州話有別,受英殖民影響也較大。客家話分幾種,主要是客家山區地區與半山客的區別等等)!單潮汕地區就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調的。那麼廣東方言多的起源便是此地原人多嘴雜的加上古代中原人在各歷史時期南遷的人匯聚在一塊了,融合與同化後便形成今日之格局的(開放後,各地區南下廣東打工的人也不少,稱新廣東人,如深圳、東莞、廣州、汕頭等移民城市。像深圳已大體上說成了以普通話為主的城市,現已成了一座全國性的大都市)


廣東語言狀況複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亻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包括潮州話、雷州話、福佬話、學佬話、海話、隆都話等)。從語言上說,廣東便是土(當地土著)漢融合的結果(他們是不同歷史時期中原人南遷和當地人同化與融合的結果),也因此方言十分多。


嚁月


廣東,簡直是南方各方言的福地,各民系對她的嚮往可以用“趨之若鶩”來形容。

而造成今日廣東方言三足鼎立(廣府、客家和潮汕)的局面,其緣由也並非晦澀難懂,甚至有些理所當然。

一、廣東是南方倖存的平原沃壤集大成者

對比廣東周邊,諸如福建、江西、湖南和廣西,有哪個地方擁有足以同珠江三角洲媲美的平原地貌?

單單潮汕三江衝擊平原的面積就已經足夠和以上四省一分高下了,這種地理分佈的優勢,使得廣東在人口吸引力和發展潛力上位於南方的金字塔尖。

二、北方多戰亂,中國曆代流民一直有由北及南不斷遷移的傳統

從楚滅越國開始,中原及江南政權在更迭與戰亂時總會發生人口的南移,當人口南移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南方的地理人文便很容易進入統治者的眼中。

於是,中央政權開始開發南方。

以廣東為例,從楚國經營番禺,到秦國發兵佔有嶺南,再到南越國的成立,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造就了珠三角廣府人的形成,而該過程並不是廣東的專利,也包含了廣西。

同樣的,在經歷了西晉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後,源源不斷的中原人從江西、福建輾轉進入廣東,他們選擇了韓江、榕江流域作為定居點,並經過陳政、陳元光的平亂與開發,形成了潮汕人的雛形,當然這也不是潮汕人的專利,還包括了相近的閩南人。不管是潮汕還是閩南,他們天生的就具備遷徙的習性,受人口壓力或戰亂壓力,他們又繼續南移,從而在中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廣泛分佈。



緊接著,北面的贛州和汀州方向,在宋元以後又有大量的百姓繼續流離失所尋求安居的場所,因是後來,這些人選擇了廣東東北山區作為落腳點。隨著人口的增長,這些被稱作客家人的新移民開始向比他們來的更早的潮汕、廣府聚居地擴散,從而使得客家人遍佈整個廣東,在沿海呈零星分佈態勢,而山區則是成片連貫化。


正因為這三種截然不同的方言在廣東夾雜分佈,從而衍生了諸多混合腔或新的小方言,以致十里不同音或隔村不同調的狀況。

因此,可以這麼說,廣東之所以有這麼多方言,主要還是因為地域廣、地形複雜,除了有廣袤的平原供發展壯大外還有丘陵上川做隔斷,保持獨立發展的環境。另外,源源不斷的北方移民也造成了這種不同民系同步發展的條件。


圭海四記


廣東的漢語有三種: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的語言,三種語言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不同導致差別很大。

其實三種語言對廣東來說都是“外來戶”,最早在廣東的生活的人是百越人,語言自然不是這三種語言。

秦滅六國以後,嶺南地區也被秦始皇征服了,秦始皇在嶺南地區設立是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中南海郡包括了現今的大部分廣東地區,征服嶺南的大軍都定居在嶺南三郡,秦語帶入了廣東,廣東地區逐漸轉變為秦(漢)語佔優勢的地區,慢慢發展成為粵語。

粵東地區擁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由於鄰近福建自然成為福建移民的首選地區,福建移民帶來的閩南話在潮汕地區形成的獨特的潮汕話。

西晉八王之亂後,由於戰亂等原因的發展廣東湧進新一批移民,當時珠三角地區已經有廣府人潮汕地區有潮汕人,因此這批移民只能向廣東北面山區移民,這些移民帶來的是當時中原雅言-客家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