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領域迎來「倒閉潮」,黑科技不應「紙上談兵」

人工智能領域迎來“倒閉潮”,黑科技不應“紙上談兵”

企業應尋找到符合自身基因的技術落地方向,擺脫資本輸血。

文丨蘇冶

人工智能、AR/VR、3D打印、人臉識別等黑科技是近年來技術及媒體各界關注熱點,其中又以人工智能為首。自2006年深度學習算法提出,到2017年人工智能進入商業化元年,期間國內外巨頭不斷加註佈局這個領域。據統計,2017年全球範圍內有152億美元被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同比增加141%。在BAT等大企看來,人工智能領域有望開創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後的第三時代。然而,行業一片火熱之下,卻迎來了“倒閉潮”。

巨頭彷徨

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多數頭部企業以To B業務為主,如科大訊飛、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等。業務模式可分為軟件和硬件兩方面。

軟件:通過為眾多小B端或平臺提供人工智能打包解決方案、雲平臺等技術支持。

硬件:提供智能硬件產品,或將傳統硬件智能化升級,將其作為數據入口,在產品生態、雲平臺、數據庫等後端支撐下,採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數據價值,將其變現。

在眾多企業中,我們將科大訊飛作為代表,以商業模式畫布形式解析其模式:

人工智能領域迎來“倒閉潮”,黑科技不應“紙上談兵”

點擊查看大圖

從科大訊飛的業務發展路徑上看,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落地後,產品都受限於平臺的數據量、內容生態等方面,導致技術投入與產出比不均衡。

技術應用方面,科大訊飛選擇軟硬件並行的策略,不僅有技術輸出,也涉足消費級硬件市場。但由於渠道和C端市場品牌影響力的限制,其目前業務核心仍為與電信運營商、政府事業單位、教育單位等領域的合作。再加之BAT巨頭入局、眾多中小企業玩家搶佔細分領域……科大訊飛“陷入”人工智能的“巨頭彷徨”期。

輸血前行

誕生於1999年的語音巨頭科大訊飛都面臨著挑戰和迷惘,更遑論一眾初創企業。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啟人工智能研發之路,相關領域發展至今,戰略層面由政府主導扶持,執行層面由最初的科研所、高校轉向企業為發展核心。

2016年移動互聯網紅利日漸枯竭,在相應技術加持下二級市場一片火熱。而一級市場中,大量資金開始瞄準下一機會:人工智能。資本催生了大量初創企業,泡沫也隨之湧現。

其中的原因在於,市面上部分企業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一些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層面的盲目崇拜,只著力於比拼自家論文、專利數量;另一些企業將“人工智能”視為營銷噱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並無實質性的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領域迎來“倒閉潮”,黑科技不應“紙上談兵”

人工智能,是一個To G和To B大於To C的領域,而做To G和To B業務,“信任”和“成本”比技術和產品更重要。

經歷兩年沉澱,缺乏資本輸血的企業倒在了商業化應用道路上。2018年初統計,中美倒閉企業總數已超過50家,包括雨恆矩陣、智能萬事屋等企業。

為此,市面上對於人工智能的評價出現許多不同聲音。部分人士認為,人工智能目前仍處於泡沫期,市場培育尚未完成,不適合投資入場。也有樂觀人士認為,2018年迎來的“倒閉潮”是整個行業走向穩定、成熟的必經之路,是市場“去偽存真”的自然淘汰機制。

無論輿論看榮或看衰,“AI+產業”的賦能模式仍然是資本目前最為青睞的項目之一。我國2010年人工智能的投資金額僅為2億元,至2017年該金額上升至586億元。在資本市場殷切的期盼下,各大企業的表現卻有些不如人意。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企業應尋找到符合自身基因的技術落地方向(如智能客服、安防系統、教育平臺、醫學研究、智能硬件等熱門領域),擺脫資本輸血,避免只比拼論文數量、主導人學歷等技術層面的“紙上談兵”,才是各大企業安然度過這場“倒閉潮”的最大依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