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贛行記丨懷舊在北京胡同,京城老炮兒的freestyle


許多來北京的遊客,都愛到衚衕走一走。人們說,每條衚衕都有自己的故事,世事滄桑,時光飛逝,總會留下永恆的痕跡。漫步條條衚衕間,站在街頭巷尾回首而望。

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京城歷史、風土民情,彷彿穿越了悠悠時光撲面而來。

衚衕的歷史,甚至比北京這個名字還要早。13世紀後半葉,元大都城歷時二十餘年建成,住房院落就像塊塊豆腐般方方正正,而用於採光、通風,進出通道的衚衕就是豆腐上的條條刀痕。火弄、火巷、胡洞、忽洞,不同的寫法相似的發音來自蒙語的“水井”,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落到城市裡,反倒成了京城格局的一部分。

我們都學過老舍的《駱駝祥子》,主人公祥子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北平城裡最著名的人力車伕。從上世紀30年代第一輛營業性的人力三輪車出現,直到80年代初,人力三輪車一直是衚衕裡的一種普遍的交通工具。直到現在,三輪車和自行車,仍然常常能在衚衕裡見到。

史料記載元大都當時僅有29條衚衕。因為當時分得清,窄的才叫衚衕,再寬就叫大街小街了。狹小的土地中緊湊地包含了多樣的建築空間,衚衕的意象固然帶有一絲曲折逼仄,卻也多了許多市井的人情味。想象一下,你在衚衕最窄的地方碰上了正好也要出門的老街坊,擦身而過的時候倆人都要盡力側一側身子,再問一句“您吃了嗎”,也許就是衚衕裡最普通的一個清晨。


衚衕這個詞,唸的時候尾音要清晰明亮地落下去,帶點微微卷舌的兒化音才有味道。數千條衚衕猶如仰望夜空時閃爍的繁星拱月般圍繞著紫禁城,就像一個市井的舞臺,始終沉默地注視著多少人來了又走,居民生息,社會變遷,深厚的歷史印記和文化積澱彷彿凝滯了時光,卻也把他們的一部分鐫刻成老北京的風貌。

菸袋斜街位於什剎海前海北側鼓樓前、所以還叫過鼓樓斜街這個名字。清末時,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菸或水煙,街上便紛紛開起了菸袋鋪,而這條街的形狀也正像一杆菸袋:“街道細長好似菸袋杆,東頭入口就是菸袋嘴,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活像個菸袋鍋。”——您看,指路用東南西北不用左右前後,這一聽就是老北京人。

“東四西單鼓樓前,前門外邊賽過年。”這是流傳在老北京的俗語童謠,道盡了鼓樓周邊地區這片商業寶地繁華,元代起就被形容為“本朝富庶殷實莫盛於此”。辛亥革命後,世世代代住在什剎海附近的八旗子弟失去了俸祿,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能把主意打到家傳的古玩字畫上,為菸袋斜街帶來了畸形的繁榮,逐漸形成了韻味十足的民俗商業街。


門環,老北京建築的大門上幾乎都有。古代統治階級對民居門環有很明確的等級規定,然而老百姓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意願,創造出許多寓意深刻、外形精美的門飾、門環圖案。獸頭門環的“獸”與“壽”音同,獸頭配合如意紋更是有“壽如人意”的好寓意

來北京逛衚衕,決不能錯過的是南鑼鼓巷。這條元朝建都時期便形成的“老資格”,濃縮著北京700多年的古都歷史,可以說是“衚衕界”的代表。身為旅遊指南上“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這條全長不過700餘米的老街從來都是擠滿了四面八方的遊客,一方面是最地道的老北京風情,同時也是休閒、文創、商業融為一體的現代化旅遊空間。

南鑼鼓巷的“門臉”,頗具明清傳統風格。

然而,除了兔兒爺、吹糖人、千層底布鞋這些老北京的傳統,南鑼鼓巷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酒吧咖啡、臺灣小吃、港式甜品、意麵比薩,甚至烤魷魚、炸薯條、酸奶冰淇淋等各類小吃店。

濃郁的現代化商業氣息,彷彿在任何城市任一街道都能體會得到。

遊衚衕變成了逛買賣街,甚至有人說,在這樣失去了特色的繁華之下,南鑼鼓巷已經死掉了。

國慶“黃金週”第三天,南鑼鼓巷繼續迎來大批的遊客、摩肩接踵,迎來客流“爆棚”景象。

一家小吃店倒寫的對聯吸引著過往的遊人。

寬闊的主巷道為軸心,東西兩側各並列八條衚衕,為典型的北京民居群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