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当晚的少帅

“九一八”当晚的少帅

文章饰演的少帅张学良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历史证明,虎父常出犬子。

比如张作霖与张学良。

老帅张作霖老谋深算,内与国民政府周旋,外拒日本与苏俄,纵横捭阖,稳坐钓鱼台。少帅张学良是典型的纨绔子弟,这种人天生的霸王习性,任性有余,韬略不足,自以为天下第一,不撞南墙绝不回头,一撞南墙立马缩头。

那时候的日本,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但因忌惮张作霖,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上台。新君上台,主少国疑,为立君威,张学良自毁长城,杀掉了最受极富韬略的托孤重臣杨宇霆、常荫槐等,不仅失掉了最重要的军政支撑,更令东北军将士寒心。外交上,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张学良又主动进攻苏俄,结果一败涂地。

经过张学良一的番折腾,日本军部一些人认为“大干一场”的时机终于来临。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南满铁路,然后谎称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日军悍然炮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不抵抗,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沈阳。

日军侵华,蓄谋已久,但“九一八”事变却是日本军部一些中下层军官的“自作主张”。说来可笑,日本内阁原本对军部的轻举妄动忧心忡忡,但东北军不战而退,直接影响到日本国内的军政两界,随着前线捷报频频传来,原来的谨慎派已经完全被国内的强硬派压倒。

东北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东北的平衡,日本人摩拳擦掌,欲以东北为跳板侵略全中国;苏俄也严阵以待,防止突然出现的军事变故。而此时,最该坐镇东北的少帅张学良,又在哪里呢?

对少帅的去向,“九一八”事变后,当时不少报纸都有报道。

譬如,天津第三大报纸《庸报》刊登了《张学良的“九·一八”之夜》,文中曰:“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三省之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北军之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彼时却正与红粉佳人胡蝶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邹韬奋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则发表《东北的漆黑一团》一文,称:“他(少帅)的秽德,在东省是彰闻的。他的大烟瘾也是盖世无双,一枪在手,美人在怀,神魂颠倒,乐不思蜀,无怪乎日兵一到,只能把辽、吉揖让恭送。”

《生活周刊》另发表一篇作者署名“越民”的文章《不爱江山爱美人》,说:“确息,一月以前,日人攻沈之久,某青年长官尚在中和看梅兰芳,至十时许,梅伶迟迟不出台,而沈阳之急电无已,长官为之顿足再四,悻悻出院。次夕再往,观众大哗,于是逮捕十余人(平津各报无敢登者),近日上海明星公司明星蝴蝶女士来平,长官好整以暇,于打完高尔夫球之暇,颇与女士有所酬酢,故大受女士之垂青云。”

当时的报道对张学良一片讥讽挞伐,当然,也有很多年后替他说好话的。

据《张学良将军》一书描述:9月18日晚,张学良吃过晚饭,回到协和医院的病室,他坐在沙发上,惦记着家乡,生怕万一沈阳有变。心想,万一沈阳有变,沈阳的几十万人怎么办?几大兵工厂怎么办?还有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航空处怎么办?他怕日本人搞突然袭击,留在沈阳的王以哲步兵七旅很难招架……张学良想悔不该把东北的重要兵力调到关内围剿石友三……心事重重。

关于少帅的去处,这么多年,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描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张学良当晚确实不在沈阳,而在北平的温柔乡中。

难怪当时有诗讥讽: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胡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 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 更抱佳人舞几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