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乾隆时期瓷器的生产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乾隆皇帝常有亲下谕旨指定瓷器器型、品种烧造之事。乾隆一朝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都是历朝所难以相比的。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现从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选出数件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矾红彩留白缠枝花纹碗

清乾隆 矾红彩留白缠枝花纹碗

高6.5、口径12.7、底径5.7厘米,传世品。侈口、深腹、圈足。碗外壁以矾红彩留白画缠枝花卉,器里白釉,底足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矾红地留白瓷是乾隆时期常见的品种,器型有碗、盒等,胎极薄,工艺精湛。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因此称矾红,又称铁红。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乾隆赏瓶高37、口径9.1、足径12、腹23.3厘米,瓶撇口、细长颈、圆鼓腹,高圈足微向外撇。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3行6字撰书款。腹部主题图案绘一周缠枝莲花纹。青花纹饰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如意垂云、焦叶、回纹、缠枝花卉、如意云肩、莲瓣和卷草纹。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御窑器。

乾隆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仿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赏瓶,初名“玉堂春瓶”始见于雍正,以后历朝都有烧造,成为官窑传统器型。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粉彩攒盘

清乾隆 粉彩攒盘

高2.3厘米,通体由内外两层共9块组合而成,里心一块,外围8块,称为“九子攒盘”。整器为圆形。第一层为主盘八方形,第二层为副盘如意肩形。主盘纹饰为紫红色压花和山、水、树,副盘盘唇绘红彩几何菱形花纹,外壁白釉,绘红、黑染状彩。器型规整,厚薄均匀;釉面细润,柔和。盘底施釉,无款,胎釉结合较密。这件攒盘整体纹饰连贯流畅,用笔匀净,起落有致,内外两层纹饰相互呼应,俗中藏雅。

攒盘,从文意上看,“攒”是移动之意,对盘而言应是“能移动之盘”。攒盘这种工艺,成型较难,由于每组分别有几十块组成,需有及其严格的设计,并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烧成的个体组合严密、不留缝隙。此种组套式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晚期,康乾兴起,并延续至晚清。攒盘,是康熙时期富有时代风格的器物。它自明代晚期出现以来,至康熙时发展为各式各样,一组攒盘的组成,少则5个,多者达20多个。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开光六棱瓶

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开光六棱瓶

高37、口径12.2、腹19、底11.2厘米。器内器底为浅绿釉。纹饰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六面开光,上部为粉彩绘婴戏纹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花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矾红藏草瓶

清乾隆 矾红藏草瓶

高22、腹9.4、口径3.4、底12.1厘米。从口沿起花纹饰依次为:云雷纹、花瓣变体莲瓣、如意云头、桃型饰、莲花朵、变体蕉叶、粗细双环、变体莲瓣。此瓶制作规整,纹饰描绘得十分精细,是典型的乾隆官窑精品。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颈。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品。

瓷器的顶峰:乾隆的审美真是农家乐审美么?

清乾隆 仿龙泉桃形洗

清乾隆 仿龙泉桃形洗

高2.3、长13、宽11.8厘米。器型为半个桃形,一端有桃枝、树叶及一小桃,通体青绿釉,底有9个支钉痕。

龙泉窑在清代已经很少能烧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中期以后基本上处于停烧状态。乾隆时景德镇除仿五大名窑也仿烧龙泉窑,而这时的龙泉窑一些传统的烧制技法已经失传,烧成的器物釉面缺乏那种厚润如玉的感觉,稀薄泛黄,已经失去龙泉青瓷不尚纹饰、以神胜形的传统风格。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