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在育兒路上,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理念往往非常重視,卻容易忽略生活本身之中,值得反思的一些細節觀念。尤其是習以為常、不以為然的想法和做法。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這本書,通過書名向我們吐露了蔡穎卿的育兒理念。書中洪蘭與蔡穎卿對父母、老師關注的27個典型問題進行了對談交流。

洪蘭為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超過五十本書,並且出版多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蔡穎卿是一位臺灣媽媽,擁有策劃師、作家、餐廳經營者等等身份,在家庭養育、美育教養方面出版了十餘本書籍,均成為時下暢銷書籍。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在他們的愛與智慧的對談中,展現了自然、溫和的教養理念,不僅給予孩子真摯美好的關愛,更能給予母親自身,以及家庭,更多的平和、理性。

這本書是本月果媽即將為你解讀的書籍,接下來,搶先和你分享這本書中觸動最深的3點。

1、培養自己比培養孩子重要

蔡穎卿說:“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那麼如何培養自己呢?書中跟我們分享了3個培養方法。

  • 培養自己為工作奮鬥的態度

工作還是孩子,往往成為職場媽媽站在天平兩端徘徊的重心。其實我們不必把工作和育兒截然而分,可以找尋或創造二者並行的機會。

蔡穎卿說到:我也常常要利用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忙自己的工作,但是我會把工作移到跟孩子同在一起的空間去做。

我不是監督,而是希望各自努力的目標下,也能達到共同奮鬥的氣氛。當我們一起工作時,如果有人離開桌前去休息一下,也會體貼地想到要幫其他人把杯中的水添滿,默默地表達關懷。

這些用來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並沒有阻礙我完成自己的工作,但也同時達成我照顧孩子的任務。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培養自己對孩子“適度的愛”

父母往往認為,一個比較聰明或能幹的孩子如果自私一點,也是情有可原,慢慢地就培養出孩子更自我中心的性格,對資源的分配沒有同理心,養成不正確的價值觀。

書中引用法國散文家蒙田曾說過一句很好的話:“兒童猶如我們的胃,不用過度吸養。”

我想他指的是,無論食物或愛都一樣,不可過度。

  • 培養自己和孩子保持“視線一致”

做個好父母,請記得一定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從他的角度看出去,オ會明瞭他為什麼有這個反應。

有時孩子個頭矮,看不見櫃子頂上的東西,他說沒有時,不要罵他:“瞎子,明明有,為什麼看不見。”

孩子做錯事,他會接受懲罰,他不接受的是冤枉,兩歲半的孩子受了冤枉,就會哭個不停了。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培養自己注意言語用詞

現在的大人,為了對孩子表示親切而忘了語言的身教。經常是用語輕佻,有失輩分倫理,這種示範所帶給孩子的影響快速而深刻,讓人十分擔心。

語言教育是多方面素養的集合,有時用詞雖無錯誤,但氣氛或角度不對,傳達的訊息也跟著失真。

孩子唯有從優良正確的話語中才能涵養出真心誠意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不得不從每一個教育與社會的現場,都灌輸給孩子營養。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2、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

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教養不是背誦書籍、不是套用理念,更不是用來說服教育其他家長,而是自己在和孩子的相處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真實而美好的自己,以及真實而美好的感情。

而這些真實,往往隱藏在容易忽視的細節裡。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手機可以取代的

在對待家長過度依賴手機的現象上,蔡穎卿提出她的觀察和警覺,很多家長把時間投入在手機上,有時就是幾分鐘便會出現安全事故,讓人非常痛心。

蔡穎卿看到,一些媽媽寧願意看自己貼在網絡上的孩子照片,也不願意轉頭去看看就坐在身邊的孩子。

她說,我在路上也看過孩子跌倒時,父母親不是去看看他們有沒受傷,而是先拿出手機拍照。

外出用餐時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上菜了,父母先拍一張料理的照片,接著再拍一張孩子擺姿勢跟美食的合影,然後父母開始滑動手機,忙著散播他們如何與孩子歡聚的情景。

而實際上是,全家都沒有定下心來好好享受一餐。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教育孩子要看清場合與情緒

年齡太小的孩子被緊張與挫折襲擊時,應付的方法不是哭就是鬧。在蔡穎卿的做法中,她更在意他們的不安,先帶離使她挫折的工作,轉入另一個有具體作為的現場,孩子通常就會緩和些。

蔡穎卿說:我想營造一種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困難可以被瞭解的氣氛。

她也提醒到:我經常看到大人堅持要在當下討論孩子的問題,比如一定要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卻不考慮兒童的表達力夠不夠。如果先把他們從情緒中引領出來,就有機會建立新的心情來應付困難。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不靠外力來讀書

很多家長不斷吐槽陪娃寫作業備受折磨,而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家長和孩子都沒有獲得讀書的樂趣。

讀書最好不要靠外力來使自己清醒、其實、做任何事都儘量不要靠外力、要反求諸己、因為只有靠自己オ是最有效的。

在沒有紅牛也喝不起咖啡和茶葉的時代,很多人也念出頭了,所以父母親看到孩子萎靡不振時,不要先想給他喝什麼,而是要想如何使他自己精神好起來。千萬不要養成孩子依賴外力的習慣、人只有依賴自己才能永不匱乏。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形成禮貌待人的習慣

禮貌待人不是不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而是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和諧相處。

書上寫道,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家裡隨意一點,但是在外面一定要莊重,不然人家會以為你的孩子沒有家教。

但是不管在家或在外,核心的禮貌並不因此而有所不同,因為它是一種“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如果不是這樣,那種禮貌就是虛偽。

其實,越是親近的人,禮貌才更重要,因為維持一份關係最重要的是“敬”,沒有尊敬,關係不會長久,對父母更要敬,孔子說:“不敬,何以別乎?”

3、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育兒的過程,不是父母的被動輸出,更不能當作是父母的精力、經濟上的掏空,而是親子雙方感情的相互補給。

蔡穎卿在書中為我們展現的不只是她和兩個女兒的生活細節,還多次談到她的父母給予她的教育,這為她形成自然、溫和的教養方式提供了溫潤的沃土,也是她所看重的家庭氛圍。

  • 和孩子一起創造平等、現實的家庭環境

關於適度的保護,父母不用過多的創造呵護孩子的氛圍。

父母想要家庭有好的氣氛與互動的情懷,一定要讓孩子謹守分際地只獲得應得的保護、關心與物質,也要維持不同輩分應對進退的禮貌。

因為一走出家庭這個小世界,自我中心的孩子生活起來只會感到不被關注、不受捧,絕不會擁有父母想給的快樂與輕鬆。

你生活中的細節,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 父母與子女間應有雙向的尊重

書上寫道:只有尊重,才能提供不疏遠但不冒犯的安全感。人只有在安全的環境,學習才會產生興趣。人也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身心才會平衡發展。

所以,父母無須任意貶低、批評孩子,老師也要時時檢討是否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可有差別心。

蔡穎卿和洪蘭的對話,讓我們看到教養在生活中自然的呈現。如果我們都能好好培養自己,進而好好培養孩子成長,那麼家庭的愛便會自然的延續,智慧也會在一代一代的生命中沉澱、累積。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