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獻禮丨當老師圖什麼?這些老師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

教师节献礼丨当老师图什么?这些老师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

本文約4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教师节献礼丨当老师图什么?这些老师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

第34個教師節如約而至,我們向全國1500多萬人民教師致敬,將最美的祝福獻給你們——親愛的老師!

今年教師節,我們走近了教師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鄉村教師。他們,堅守一線,有的人不吝惜自己的青春,用“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兢兢業業上好每一堂課;有的人一輩子沒有出過縣城,卻點亮了無數孩子對大千世界的嚮往和知識的渴望。

有人說,當老師辛苦且工資不高,還容易被家長誤解,為什麼還要當老師?這些老師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原因。只有走近他們,才能真正體察其苦;只有走近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其樂。

李 平

霞雲嶺中心校

李平老師今年正式退休,在教師崗位上度過了 35載 。 回首往昔歲月,李老師發出這樣的感言:“三十五年,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與季節輪轉的不僅是年輪,更有年輪深處那些深刻與痛苦交織、快樂與汗水揮灑的記憶。” 從青蔥歲月就將自己獻給教育事業的新手李老師,從懵懵懂懂的臨時代課教師,一步步地成長為深受師生喜歡的“仁師”。

她是這屆學生的老師,也是學生父母的老師,甚至還是學生父母的父母的老師,可以說,她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我國的教育事業,也獻給了這片在70多年前誕生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北京房山霞雲嶺地區。

陳金旗

蘭考焦廟小學

1968年出生,1984年以蘭考縣第三的成績考入開封市第二師範學校,1988年畢業回老家的小學任教至今,教齡30 年。以教語文為主,數學、英語、思品、體育、音樂、美術等只要開設的課程都教過。

2008年年初,陳金旗開始擔任焦廟小學的校長。當時學校的狀況是:破爛不堪的大門朝南,移動塔房建在學校大門西側的環形公路拐彎處,存在嚴重的交通安全隱患; 蘭考縣供電公司的一萬伏高壓線路和蘭考縣移動公司的光纜線路在學校校園的正中間呈“十”字交叉且共用一根破舊線杆; 圍牆曾倒塌三次, 牆磚風化剝落嚴重, 整個牆體向外傾斜; 廁所用檁條頂著,夏天臭氣熏天,雨季汙水橫流;南排教室地基窪陷,牆體傾斜;整個校園地勢低窪,汛期積水嚴重;線路老化,露天線路多處裸露;全校連一個電扇都沒有;教師、學生連水都喝不上;沒有操場,開封市化工局捐獻的高低槓因沒地方安裝斜放在教室東山上;遠程教育設備因沒有教室也無處安裝;沒有發展過少先隊員;校園文化活動更無從談起。

全校一共有 7個教班,正式教師有6人,返聘退休教師3人,加起來也只有9人。6 個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共需6人;每個數學老師擔任兩個班的教學, 共需3人; 1個學前班的課由8名老師輪流教,陳校長還得負責把全校的英語課承擔起來。遇到有教師生病或外出學習、開會等特殊情況下,就全校包班。那時候的家長對學校不放心,學生在學校不開心,教師對未來發展也沒信心。

在陳金旗校長的帶領下,焦廟小學全體教師犧牲雙休日和節假日,拿著自家的鐵鍁, 開著自家的車,拉自家地裡的土,自己裝,自己卸,自己平整;學校的廁所、地下排水管道,線路改造等基建項目都是全體教師靠“勤和儉”完成的。

陳衛星

黑龍江蘭西一中

1994年黑龍江綏化師專政治系畢業,2008年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畢業,現任黑龍江省蘭西縣第一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整整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對於這樣漫長的時間跨度,對個體生命而言,意味著無限豐富的可能。但對陳衛星老師來說,他也許多次轉換身份,涉獵不同領域,取得多樣成績,卻25年如一日,用樸實的行動堅守在教育第一線,用一支粉筆,寫兩袖清風,奮鬥於三尺講臺,走過四季晴雨。從當年的風華正茂到今天的兩鬢斑白,他用自己堅實的腳步詮釋了一個有信仰的人對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堅守和追求。

2010 年,班裡的鄒同學,平時少言寡語,課堂上也不活躍,有一次竟然因為別的同學走路踩了他的腳而大打出手,把那個學生打得鼻青臉腫,若不是陳老師聞訊趕到教室拉架,還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事發突然,陳老師把他帶到辦公室,詢問事情的經過和他的想法,哪知鄒同學一言不發, 任憑教師說什麼,他都是沉默不語。細心的陳老師感覺這個學生情況不簡單,不能按慣例處理這次打架事件。

事後,他找到鄒同學同宿舍的其他班學生和他以前的同學瞭解情況,才知道這個表面內向的學生以前有暴力傾向,遇事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 不容別人說話,對他來說,一點小事就是引爆他的火星。通過多方詢問了解, 陳老師知道了他的這種個性和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性格暴躁的家人,讓他在一個不和諧的環境中長大,進而形成一種錯誤認識:拳頭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得知此種情況, 陳老師對他給予了更多關心,衣物冷暖飲食起居都會看似不經意地問問,每次考試結束後也會找他談談。慢慢地,鄒同學開始回應教師的關心,從一兩句到聊上8-10分鐘,心靈的窗戶逐漸被打開, 性情也在一點點改變。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

唐令維

萬源廟坡學校

廟坡學校位於萬源市東北部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鄉,是一所有多數寄宿生和少數走讀生的特殊學校,學生多是留守兒童。1998年 8月,唐令維從達縣師範學校畢業後,一直在這裡工作。由於條件艱苦,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唐令維一直堅守。

從教 20年來,唐令維潛心教學,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求知慾望。聽過他數學課的學生經常這樣說:“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很難。但是,在唐老師的課堂上想不集中注意力,也很難。” 在教學過程中,唐令維始終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積極尋找適合農村初中的教學方法,為鄉村教育默默奉獻著。

將簡單的事情重複成千上萬次,就是不簡單。唐令維說,自己也是山裡長大的孩子,山裡人對知識的渴望、對老師的尊重,讓他感受到了教育的神聖和偉大。“如果都走了, 誰來用心教好這些山裡的學生?” 唐令維曾有多次機會調到鄰近縣城或縣城裡的學校,但他都沒有動過心,因為他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這所學校,並且這所學校的學生也需要他。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

趙豔萍

玉龍黎明完小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處雲南省西北部,山高林密, 交通不便,是有名的貧困縣。扶貧先扶智,讓學生去學校學習知識,增長見識,才有可能改變這個地方世代貧困的面貌。趙豔萍深知,唯有深入村民家中,說到鄉親心坎上,教育扶貧,才有成效。 為此,她和同事不辭勞苦,利用週末和假期,不停地走訪,送教入戶。

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任教,語言也是一個大障礙。趙豔萍是白族,但她的學生90%都是傈僳族。學生們一般在家講傈僳話,在學校才說漢語,所以漢語基礎不太牢,普通話的學習、漢字的書寫,問題都比較多。班上有個孩子,寫字很難看,常常是考試時寫了滿滿一張紙, 趙豔萍卻認不出幾個字。許多學生家長不會講漢語,跟家長溝通時,也是困難重重:學生家離學校很遠,趙豔萍擔心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囑咐家長如果有什麼意外情況,一定要及時跟教師聯繫; 但是,學生生病無法上學,家長卻不會主動打電話通知教師,趙豔萍空緊張擔心一場的狀況,仍時有發生。

休息時間, 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持續敦促學生認真練字;充分利用家長會,不停地向家長傳達家庭教育的理念;每一個假期,不論長短,都上山家訪……這已成為趙豔萍工作生活的常態。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