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顧明遠:《論語》中的「學」字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本文約1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論語》是孔子和學生的對話錄,主要內容是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一名君子。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之別,並非是有沒有知識,而是有沒有高尚的品德、是否愛好學習,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知識和道德並非是同步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涵蓋全社會;知識在舊社會只有少數人才能享有。有知識未必道德就高尚。孔子強調的是一個人要具備“禮” 和“仁”。《論語》中孔子對君子的提法有幾十種,但“禮”和“仁”是君子的最高標準,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孔子非常重視學習,要成為一名君子,就要學習。《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據楊伯峻《論語譯註》統計,《論語》全書有64個“學”字。可見孔子對學習的重視。孔子對於“學”有精闢的見解,我覺得有下列幾層意思: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一是強調學的重要性。孔子在兩處講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強調君子要學習,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公冶長篇》)。孔子問仲由,你聽過六種品德便有六種流弊嗎?仲由答沒有。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篇》)就是說,即使有好的品德,不學習,也會有很多弊端,就會變得愚蠢、無所適從、被人利用、勇而無謀、膽大妄為等。這裡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君子要時時學習,“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對於學習,要“學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篇》)。不斷學習,生怕落後。而學習要有興趣,要自己樂於學,所以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

二是論述了學與思的關係,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受矇蔽;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沒有理想、沒有信心。也就是說,學習不是機械地記住一些知識,而是要思考理解。這種學與思的關係,在今天的教學中仍然值得重視。教學不只是把已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並能進一步思考,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做到孔子講的“舉一隅而三隅反”。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三是論述了學與習的關係。《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 字可以有兩種解釋:溫習、實習。這句話也可以有多種解釋。楊伯峻先生翻譯為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實習它,不也高興嗎?”但還可以有另兩種解釋:一種是,學了常常溫習,不也很愉快嗎?另一種是,適當的時候學習,不是很愉快嗎?我想這幾種解釋都可以。總之,“學”要與“習”結合起來。學了要實習,要學以致用,踐行學到的知識;學了要常常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就如我們讀《論語》,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我們今天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也要遵循這種規律,許多知識是要反覆學習的,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是論述了學與行的關係。學了要踐行,要化為行動。孔子常常教育弟子要敏於行慎於言,他說:“君子欲訥於言敏於行。”(《里仁篇》)就是說,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不是誇誇其談,而是要有實際行動。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篇》),又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學習要實實在在,不圖虛名。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說,是顏回,可惜不幸早死了。他哀嘆,可惜現在沒有好學的人了!他還批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篇》)孔子認為,古人學習是為了自己修身,今人學習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他要求弟子實事求是,不要華而不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知和行是哲學家經常討論的問題,常常認為知難行易,其實行更難,許多人懂得道理,卻不去實行。一個有道德的人更重視他的行動。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學習的精闢見解,我想仍是今天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文章來源 |《中國教師》雜誌2018年第7期

圖片來源 | 網絡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承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郵發代號:82-113

國內總髮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