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千百年來,匆匆穿越敘利亞和伊拉克荒漠的旅行者幾乎不知道在離他們常走的這條路幾英尺的地方,曾經俯視著蔥鬱、豐饒之地的城市現在就埋沒在荒蕪而又神秘的土墩之下。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幾乎無法發現炎炎毒日下閃閃發光的王宮和高大的神殿殘骸。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


美索不達米亞(Μεσοποταμία)——《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分兩個部分,東南邊叫巴比倫尼亞,西北邊叫亞述。這兩個地區都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巴比倫尼亞(Babylonia),地理上代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部地區。同時它也可以指歷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巴比倫王國(古、新),因為它們定都在巴比倫城。巴比倫是一個閃語族阿卡德人的聚落,地處幼發拉底河中游,距離另一條大河底格里斯河也不遠,可謂佔盡了地利,發展也比較早。《舊約·創世紀》裡的“巴別”就是“巴比倫”的希伯來語讀法(意為“變亂”),是巴別塔爛尾後形成的城市。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傳說中的巴別塔

如今海平面變動、氣候變化、石油開採、戰火影響,總之如今這片地區已經是千瘡百孔,即將融為阿拉伯半島大內夫得沙漠(An Nafud)的一部分。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對比現在的地圖,由於各種因素,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已經不再各自流入大海,而是再在古爾奈(Al-Qurnah)匯流,形成一條名為阿拉伯河(Shatt al-Arab),經伊拉克的巴斯拉(Basra)港和伊朗的阿巴丹(Abadan)港,注入波斯灣。

然而在上古時期,這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伊甸園”。根據地質調查,公元前8500年左右中東地區氣候潮溼溫潤,直到公元前5300年才漸漸轉旱。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正是來自於這期間形成的茂密植被。由於適宜的氣候以及兩河定期氾濫形成的大片平原,下游地區誕生了最早期也是最為發達的人類文明。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地圖東北部的山脈是現今伊朗和伊拉克的分界線,扎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平均海拔3000米。其西南側胡澤斯坦地區是如今重要的石油產地之一,可見當時叢林相當繁茂。西南部是阿拉伯半島古老平坦臺地式高原,平均海拔1200米。夾在兩處高地之間的河谷地區,兩條清澈的大河從西南的叢林裡流出,通達大海。接受河流灌溉的平原滿眼翠綠,零星的城邦聚落沿河散佈,整幅圖畫生機盎然。

古巴比倫


巴比倫王國驕傲地聲稱它傳承自古老的蘇美爾城邦——在那裡,城市生活在大約6000年前便已生根了。到公元前2000年時,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眾多結構緊湊、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人們已經過了1000多年的富裕而優雅的生活。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收藏於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古巴比倫伊斯塔爾城門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牆上的獅子

考古學家將這充滿活力的1500年分成四個階段:古巴比倫和古亞述時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亞述中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新亞述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605年)和新巴比倫時期(公元前605年-公元前539年)。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當時巴比倫與亞述是兩河流域最強盛的兩個王國,它們所處的時期是一個在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文化上創造了輝煌成就的時代,但也是一個頻繁發生戰亂、地震、洪水和火災的時代,這些災難不時將泥磚構築的城市毀掉。許多城市得到重建;有些則被廢棄,在更好的地點建設新城。當最後的城市中心最終不再有人居住時,風雨和灼熱的陽光把它們變成了今天遭到嚴重侵蝕的荒涼土墩。這些土墩在當地被稱作臺形遺址,它們的數量及其龐大,僅在伊拉克就有約6000個。對早期的到訪者來說,這些臺形土墩似乎印證了先知西番雅的預言,他警告說,耶和華將“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涼,又旱如曠野”。

巴比倫在歷史上因為善於治水而崛起,他們“挖掘運河,使其穿過城市。”然而未曾想過這竟讓他們成了河流的犧牲品,公元前689年亞述的國王森那克里布包圍了巴比倫,他說:“我水淹了巴比倫……把它變成了一片草場。”他還聲稱摧毀了巴比倫的神殿,把神殿附近的建築全部付之一炬。國王轉身回到亞述,還把馬杜克(巴比倫城的守護神)的雕像作為戰利品帶了回去,在他身後只留下了一片還在冒煙的城市廢墟。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城的守護神馬杜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巴比倫王國是巴比倫第一王朝,遭到亞述人和喀西特人的打擊逐漸衰落。但後來滅亡亞述的卻是在舊城上重建了新巴比倫王國的迦勒底人,他們的王國也被後人稱為“迦勒底帝國”。

迦勒底人

錫安的居民要說,願我和我肉體所受的強暴,歸與巴比倫!耶路撒冷人要說,願流我們血的罪,歸到迦勒底的居民!

——《耶利米書》

美索不達米亞在新巴比倫王國成立後被稱為“迦勒底”(Chaldea),原因是這裡是迦勒底人的老家,而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立者正是迦勒底人。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浮雕上的迦勒底人

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29年,亞述帝國征服古巴比倫王國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居住於此的迦勒底人曾多次起義反抗亞述的統治。公元前626 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後,卻發動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迦勒底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勢達到鼎峰,他並著手進攻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著名的“巴比倫之囚”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迦勒底人因為招惹了猶太人而被作為反派寫進了《聖經》,被後世的基督教徒咒罵。

迦勒底王國最後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消滅。迦勒底王國最後一個國王伯沙撒與馬爾杜克神廟的祭司發生衝突,試圖另立新神。結果在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內的祭司在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入侵時打開城門,放波斯軍隊入城,讓波斯人俘虜了國王,迦勒底王國滅亡。從此迦勒底這一稱號在兩河流域不復存在,統治此地的波斯、塞琉古、帕提亞、阿拉伯、奧斯曼所留下的文獻中都很少使用這個詞。

但在其他地區,“迦勒底”依舊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名詞。迦勒底人在亡國之後流散到世界各地,隨著帶去的是巴比倫先進的文明,天文學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對天文的理解只有埃及的祭司們能與迦勒底人匹敵,亞歷山大征服了這兩個國度,占星也開始在大希臘地區普及。希臘和埃及的占星術士,發展了一個形成宇宙模型的星體序列,將星體間的相互關係與地球的距離做了一個概括的定義,稱之為“迦勒底秩序”(Chaldean Order),而“迦勒底人”(Chaldean)則成為了觀星術士的代名詞。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這幅木版畫顯示:助產士正在照料臨產的孕婦。她們的背後,占星學家手指天空向男主人講解算命天宮圖。

失落之國:巴比倫尼亞

[美]科馬克·奧·伯裡恩 《帝國的衰亡》中國出版集團 現代出版社

戴爾·布朗《失落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出版

Znaïde A. Ragozin. No Map Credit. Publishedby T. FISHER UNWIN, PATERNOSTER SQUARE,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MDCCCXCIII.1893

Rudolph Kuper, Stefan Kröpelin.Climate-Controlled Holocene Occupation in the Sahara: Motor of Africa'sEvolution. Science 11 Aug 2006

朱曉. 近代早期基督教希伯來學的興起與發展[D].山東大學,2016.

李海峰. 亞述地區的民族衝突與文化融合[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3):117-123. [2017-09-16].

黃民興. 試論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71-75. [2017-09-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