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为何供不应求?

近日饭统戴老板一篇《餐饮江湖里的中国故事》有点小火。文章说,2003年后,中国迎来史无前例的重化工业建设浪潮,无论是战略项目的路条审批,还是动辄千亿的造城运动,无不需要中央部委的输血和支持。2009年"四万亿"将这一浪潮推到顶峰,月坛南街38号发改委门口车水马龙。然而到了2012年,在新领导的牵头下,“三公”消费被重点精确打击,年底更是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八项规定”。受此影响,高档餐饮的收入和利润骤然下滑,比如民营餐饮第一股湘鄂情,2013年亏损就高达5.7亿元,超过过去五年的利润总和。

戴老板写道:

2017年5月,昔日中国餐饮行业第一富豪孟凯回国时,他曾经熟悉的餐饮江湖已经天翻地覆,昂贵的馆子都在苟延残喘,便宜的火锅店却开遍全国,大街小巷充斥着穿梭的外卖骑手,风驰电掣地将一份份廉价油腻的快餐送到每个角落。假如孟凯去寻找当年跟湘鄂情一起被八项规定“重锤”的难兄难弟,他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日子都不好过,或是艰难度日,或是大量关店,或是老板失联。


然而,在孟凯的湘鄂情被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同时,国酒茅台的价格却经历了一场大反转,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直逼“三公消费”鼎盛时的历史最高价。2017年,茅台炙手可热一瓶难求,到了传统节日甚至有钱也买不到。

那么,为何高档餐饮纷纷倒闭,茅台却仍然热销、供不应求呢?真的是像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称,茅台已经转为大众消费了吗?

我认为,袁仁国说的不是假话。他说,茅台公务消费占比从之前的30%,降低到了1%,对此我无法核实,但我相信,如今茅台的购买者中,有相当部分是个人消费。当然,所谓大众消费,并非说茅台已经成为像外卖那样的屌丝日常消费。中国目前的财富正向前1%的人集中。换句话说,即便有上千万人能买茅台,茅台的脱销也只是中国1%的人的事,跟剩下的99%的人没多大关系。一两千块一瓶卖到脱销的茅台,可以说是M型社会的证据。

而茅台虽然在国产酒里算贵的,一瓶也就不到2000块钱,买茅台者并非像以前一些官员那样天天喝茅台,而是可能一年也就消费一两箱、十来瓶。在一线城市一套普通房都要几百万的今天,一年花一两万买点高档酒水算什么呢?何况,茅台可以宴客,可以作为礼品送人。宴客场合上一两瓶茅台,绝对够档次,性价比不低。

茅台热销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近年茅台价格的持续上涨,不少人将其作为一种投资品购买。这一投资品的优点至少有两个:其一,总价有限。一箱茅台万把块,现在有什么投资品起步只要万把块呢?其二,不怕烂在手里。有句俗话说,酒是陈的好。在酒水界,普遍也追崇有年头的茅台。就算放了几年后价格没上涨,有几瓶陈年茅台也不是什么坏事吧?何况,像生肖茅台现在价格已经翻了好几番,羊年生肖茅台单瓶价格接近2万了。

在一篇《深夜撸茅台的中年男人们》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撸茅台的人在“酱吧”是很有地位的。酱吧,全称百度贴吧酱香白酒吧,成员以中年男性为主,长期保持极高活跃度,每隔几分钟就能刷出新帖子,留言也会得到热情而迅速的回复。
撸酒的败家爷们战斗力丝毫不输给败家娘们——常年有人哀嚎:酱吧有毒!入吧一个月花了5万多;不敢告诉老婆,半个月撸了1万多。撸茅台的男人们一般是静静晒出茅台订单或酒瓶,假装矜持等待被称赞和羡慕。尤其在2016年到2017年茅台线上供货紧张时,他们越发有了优越感,尽管那些晒出的茅台酒,他们轻易也是舍不得喝的。有人曾经在群里发布小视频,展示自己如何制作人参酒:10瓶遵义1953、1瓶飞天茅台、1瓶北戴河暑期(小批量),依次开封倒进坛里,接着,往这坛总价接近1万元的酒水里扔进了三根还带着泥的小人参。有人带着30年陈酿的年份茅台去吃路边小烧烤,四五个人开两瓶酒——郭嘉默默查过,每瓶酒价值10000左右。


也就是说,价格不菲的茅台,是有人喝的,但更多人买了可能只是收藏,或者慢慢地喝,总之消耗速度比较低。像我的朋友朱学东那样,参加朋友酒宴一年喝掉几十瓶茅台的,我相信是很少的。何况他有时候晒出的“中央军尾办公厅特供”茅台之类,也是真假难辨。

另外,茅台作为所谓的“国酒”,虽然这些年产量有所提升,但由于产地和工艺限制,总产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像可口可乐那样的规模。茅台的品牌地位,是别的商品难以取代的。这些,都造成了茅台的供不应求。而在我看来,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茅台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只是,茅台供不应求,并不意味着其他国产名酒也都能够热销,也不意味着中国白酒整体会有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