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4少年有胆子绑架并杀害16岁同学,躲过死刑竟相视而笑?

北京石景山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四少年绑架杀人案”,这四名少年分别是2个17岁,1个16岁,1个15岁,他们绑架的是他们一个有钱的同学,而且其中一名绑架者和受害者还是好朋友,到底是什么让这4位未成年人有那么大的胆子绑架同学,勒索150万,并杀害人质?

据了解,记者走访了4名绑架者的家庭,他们的父母都在,没有单亲家庭,父母双方都没有犯罪前科,理论上生活在健全的家庭,孩子的心里应该更加积极健康。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看到这样的悲剧,让我联想到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少年犯事的事件。

是什么让4少年有胆子绑架并杀害16岁同学,躲过死刑竟相视而笑?

虽然是听来的,没有亲眼所见,但事件当时轰动了我们全镇。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上初一,我们学校有一个初三的学生因为犯错,老师批评了他,当时是晚上,老师走的晚,学生气不过,从自己的抽屉拿出一把刀,直接捅向老师,捅了十多刀。

我还在我们镇上上初中的时候,就有听到自己班上的几个男生在教室的角落商量,他们看不惯某某老师,在某某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给他堵在厕所,好好教训一下。这只是他们在商量,最后没有实施,但有学生真的实施过,把老师堵在厕所,还没有动手,就被其他老师驱散开了。

我身边有同学因为和舍友出现一些矛盾,十多个人把宿舍门关着,教学一个同学(全是女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曾经我和我同学两人与高我们一级的“学姐”住在一个宿舍,我同学是性格外向很会讲话的那种,搬进去没住多久,就和她们混熟了,而我属于性格内向,话比较少的,和她们交流的少,她们开始以为我那是“拽”,瞧不起她们,就商量着什么时候“收拾”我,还好后面她们了解了我的为人,并没有真的实施。

后来,我因为一些原因转学,在另外一个省读书,在新的班级,我的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而且与第二名的分数差距常常有四五十分,那时的我很讨老师喜欢,却也差点为此而被关在宿舍里“打”。

差点被同学打的原因,我也是零零散散的听到,那个时候我住的宿舍是12人间的大宿舍,中间有堵墙隔成的6人与6人的房间,我住外面这一格,里面那一格的同学平时交流的少,有一段时间,里面那一格的同学常常大半夜的还窃窃私语,当她们说到我时,就会特别的小声,那6个同学里其中有一个同学曾经和我做过同桌,她在课间的时候跑来小声问我知不知道他们的事,有没有跟老师说,我当时完全蒙了,我哪里知道她们的那些破事,我在这个新班级完全属于“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她们了解清楚后也就没有动手。有时候想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还是有点后怕的。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少年有这些想法,甚至有胆子去实施?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孩子心理年龄有多种变化,18岁以内有2个阶段的变化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不好的方向发展,也常常决定于这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6岁以前,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基本上在6岁前形成,在这个时期孩子没有教育好,将来孩子到叛逆期,就更难了。

第二个时期是青春期,也就是叛逆期。这个时候因为身体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孩子的思想容易出现极端化,如果引导的不好,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对别人造成伤害。

孩子6岁前,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是在家里度过的,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自己的家长,也就是说,这时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而孩子在青春期,虽然每周有5天,每天有七八个小时多在学校里(住校的除外),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这时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环境共同决定。综合来看,孩子的教育家庭占主导,其他为辅。

是什么让4少年有胆子绑架并杀害16岁同学,躲过死刑竟相视而笑?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过去是说“黄荆条子出好人”“寒门出学子”,在旧时代,孩子可以通过打来教育,学业上刻苦的更多的是家庭贫困的孩子,而在现在这个新时代,一切都变了,孩子才几岁,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打来教育,打过后可以暂时管一阵子,但是孩子长大了,与父母家长的相处方式由仰视转换成了平视,孩子再犯错时,家长要再以打的方式来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还手,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事上,我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以朋友的角度来帮孩子纠正错误,多与孩子沟通,多将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

不要觉得自己生了孩子养了孩子,自己就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就可以呵斥打骂孩子,也不要觉得自己在外挣钱辛苦了,回家就要好好休息,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想着等他长大了就什么都懂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新时代的孩子,思想更进步,面对打骂,能力弱的时候忍着,等能力强了就会反抗,或者他们面对你的冷漠,等他们长大了,你老了的时候,他们对你也是冷漠的。

各位家长养育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也在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不说培养出来的忍对这个社会有多大贡献,至少不要危害社会,给别人给自己造成伤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