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10部門聯合主辦的2018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9月17日至23日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舉辦。圍繞“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這一主題,四川省成都市作為活動主會場,將舉辦宣傳週開幕式、網絡安全技術高峰論壇和網絡安全博覽會等一系列重要活動。
9月18日,由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等單位主辦的大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論壇,以及2018互聯網安全與治理論壇吸引了與互聯網安全相關的各路“大咖”,就網絡安全保護問題暢所欲言。論壇還首次發佈了“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佈了“第十七次計算機病毒和移動終端病毒疫情調查報告”。據瞭解,論壇通過人民網等媒體網站和10餘家直播平臺進行了網上直播,吸引了超過千萬網友觀看。
去年我國網絡安全狀況較為平穩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網絡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國互聯網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業務環境複雜,導致我國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不僅體量巨大,而且形態複雜多樣,網絡安全工作任重道遠。
在大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論壇上,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相關負責人發佈了“第十七次計算機病毒和移動終端病毒疫情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安全狀況較為平穩,我國計算機病毒感染率和移動終端病毒感染率與2016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但病毒感染、網絡攻擊、信息洩露、勒索軟件、網絡欺詐等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給用戶帶來的損失不容小覷。
調查結果顯示,用戶的網絡安全意識雖普遍提升,但獵奇心理仍然是眾多網絡安全威脅最有效的切入點。社交媒體成為網上內容傳播的重要力量,也成為病毒傳播、網絡欺詐的新平臺。
2017年,我國計算機病毒傳播主要途徑為通過網絡下載或瀏覽、移動存儲介質和電子郵件,分別佔被調查總數的81.55%、36.29%和19.79%。此外,局域網共享、網絡遊戲、系統和應用軟件漏洞等也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另外,有13.83%的受訪用戶表示遭遇過勒索軟件。
近年來,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各類安全威脅紛紛向移動終端轉移。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移動終端病毒感染率為31.49%,比2016年下降11.84%。造成移動終端安全問題,在移動終端互聯網應用方面,社交軟件、瀏覽網頁和金融服務位居前三,而主要途徑有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和釣魚(欺詐)信息。另外,隱私數據洩露、公民個人信息售賣等,導致各種廣告推銷、欺詐電話嚴重干擾著用戶的工作和生活。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為打擊網絡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報告建議,各部委應繼續聯合組織有關專項行動,全面治理網絡亂象,打擊網絡非法行為,淨化網絡環境。各企事業單位也應通過自身努力積極參與,形成聯動,全面治理和打擊網絡犯罪活動,使“依法治網”進一步走向深入。
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總體向好
“本次調查的網民安全感滿意度滿分為5分,最終評價值為3.26,總體處於較好水平。”全國信息網絡安全協會聯盟有關負責人在2018互聯網安全與治理論壇上說。
8月27日至9月4日,全國85家網絡安全社會組織共同發起調查活動,瞭解網民對網絡安全內涵與範疇的認知情況和對我國網絡總體安全狀況的體驗與評價,獲取相關建議,發佈了首份“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公眾網民認為日常使用網絡的安全程度在“一般”以上,其中認為“非常安全”和“安全”的共佔一半左右。
近年來,我國網絡高速發展,網絡應用創新持續不斷,網民數量大幅增長。報告指出,我國各類網民對網絡安全的總體狀況給予了較高評價,與2017年相比超過三成公眾網民認為網絡安全感得到提升,這反映了近年來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網絡公司及社會各界對網絡安全的重視和持續投入得到了廣大網民的認可。
調查發現,我國網民已經具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網絡安全知識,但網絡安全法的普及仍任重道遠,有超過一半的公眾網民基本不知道網絡安全法及其內容。報告建議,作為提高我國網絡安全整體水平的重要基礎工作,應通過持續組織多種形式的網絡安全知識推廣傳播活動,加強對社會公眾網民的網絡安全意識普及。
此外,調查還發現,當前網民對網絡安全問題頻發、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絕等情況深惡痛絕。公眾網民在被問到個人遇到過哪些網絡安全問題時,在給出的18個網絡安全問題選項中,有16個被選擇的比例超過10%。其中,有五成網民表示遇到過網絡色情、網絡謠言和誹謗、網絡詐騙等網絡安全問題。對此,報告建議,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是民心所向,政府網信、公安等網絡管理部門應搭建起多方參與的網絡安全治理合作平臺,進一步激發廣大網民參與網絡安全治理的積極性。
維護網絡安全人人有責
近年來,公安機關偵破了一批侵犯個人信息犯罪案件,但相關違法犯罪行為仍呈上升趨勢且違法手段不斷升級。在9月18日的論壇中,大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與行業精英從增強相關部門主體責任、提高公眾參與意識等方面,對信息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並共商對策,達成多項共識。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網絡安全研究的學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表示,網絡威脅始終是危害網絡健康發展的“永恆主題”,而傳統的防火牆、病毒查殺和入侵檢測已經過時,難以應對人為攻擊。他建議,應依照網絡安全法,進行身份可信驗證,以有利於網絡的整體安全。
“進行網絡身份可信認證,要做到不能危及實體身份隱私、不改變現有各種認證協議流程、不影響國家法律證件系統安全、不重建國家利用法律證件認證系統基礎信息平臺等‘四不’,做到維護網絡安全與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現有認證制度的統一。”沈昌祥說。
四川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洪延青在發言中表示,網絡安全法施行以來,其顯著特徵就是賦予了個人對其個人信息非常強的控制權,“例如,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第四十三條規定,個人發現網絡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洪延青說,“在未來,我認為在法律方面還要不斷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水平基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則在專題演講中詳細介紹了我國在網信領域的自主創新,“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國產化替代將成為我國網信領域的新常態。”他表示,要以“國產化替代”去實現“安全可控”。
網絡安全的核心就是技術安全,倪光南強調,自主可控的技術也不等於技術安全,“自主可控應作為達到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
為營建安全、清朗的網絡空間,今年2月,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為期一年的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淨網2018”專項行動。記者在論壇現場瞭解到,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級公安機關網安部門堅持以打開路,共偵辦各類網絡犯罪案件2.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萬名,同時加強網絡環境整治,嚴防風險隱患,專項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互聯網安全治理當前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下一步,公安機關將加強源頭遏制、堅持打防結合,保持對突出網絡犯罪的嚴打姿態,加強網絡環境整治,維護好網絡秩序。”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有關負責人在發言中表示。
“維護網絡安全,社會各界義不容辭、人人有責。”四川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張穎在論壇上表示,“網絡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單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為深化網絡安全出謀劃策、獻計獻力,一起推動互聯網社會綜合治理再上新臺階。”
(中國警察網成都9月18日電)
閱讀更多 廊坊網警巡查執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