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主讲 | 雪歌仁宝齐

《入行论》第六品第三十二偈颂:

由谁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诸苦灭,故非不应理。

第三十二偈前两句是他宗的诤论,后面两句是寂天菩萨或者自宗中观的答复,这一偈可以这么理解。

他宗是谁呢?从第二十二偈开始一直破除补特伽罗我,我们讲到修谛察法忍、对治嗔恨心的时候,执着有一个生起嗔恨心的对象——那个讨厌的人——在那里,实际上如果我们理智观察的话,确实是找不到的。所以,从第二十二偈开始就一直破除数论派和胜论派主张的补特伽罗我。

破了这个之后呢,现在他宗返回辩论。

辩论什么呢?如果说没有这个“我”的话,就会变成完全断除嗔恨心或者说完全断除一切烦恼的果位——无法安立这个,因为没有“我”,谁来得到这个果位?就是这样的一个诤论。

第二句这里讲到“除嗔不如理”,意思就是“断除嗔恨心的境界”本身无法安立,因为没有“我”,谁来得到果位?为什么没有谁得到果位?理由是第一句“由谁除何嗔”,意思是谁来去除嗔恨心?

因为自宗对他宗一直说找不到有一个人来去除嗔恨心。一样地,他生气的对境——这个人也不在,所以“何嗔”就是所要去除的嗔恨心无法安立。为什么呢?因为所要去除的嗔恨心在那个人的心续中,那个人不在了,嗔恨心生起的对境、生气的对方那个人也不在,所以生气者也不在,生气的时候所缘的对象也找不到,所以“何嗔”,嗔恨心无法安立,谁来去除嗔恨心也无法安立,两个都无法安立。

这里说嗔恨心的去除者也没有,所要去除的嗔恨心也没有,所以第一句“由谁除何嗔”是理由——依此理由,后面已经去除嗔恨心的境界——解脱或者涅槃、断除一切烦恼的那种境界就无法安立,就这样子展开辩论。

后面两句是自宗的答复,隆莲法师翻译的比较完整。如石法法师翻译的我不太清楚,有的时候不得不这样参照一下。

若尔以谁遮逻谁,今为遮止亦非理,

依此能断诸苦流,是所许故理无违。

隆莲法师翻译的跟藏文能对得起来,就是“依此能断诸苦流,是所许故理无违”这两句,这是自宗对他宗的答复。主要是最后面那句“无违”,是说我这边没有相违,我这边讲的道理没有矛盾。他宗说自宗讲的有矛盾,自宗答复说我没有矛盾。

他宗点出来的矛盾是:自宗一边说没有这个“我”,一边说希求能够得到断除烦恼的解脱果位,这两个是有矛盾的。自宗说,这两个道理没有相违。为什么呢?“依此能断诸苦流”是所许的缘故。自宗所承许、所主张的是,“依此”,依我(自宗)讲的这个空性或者是缘起的道理,才能够安立断除苦流、脱离轮回的涅槃果位。

怎么理解断除苦流、脱离轮回的涅槃果位可以安立呢?自宗一般讲断除烦恼得到涅槃的果位,实际要断的是执着心。不管贪心、嗔心、一切的烦恼都是跟执着心绑在一起,所以要断除执着心。

执着心断除的时候,不可以有“这个是轮回,那个是涅槃”的分别和执着心,如果内心里面有这样子的执着的话,等于你内心里面还是会有对轮回不舒服的感觉存在。就像说“这个是我的朋友,那个是我的仇敌”,有这样的认知说明你的执着心还在,这个执着心一直在的话,你就不可能得到远离整个烦恼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里面不可以有“这个是涅槃,那个是轮回”,“这个是我的亲友,那个是我的敌人”的分别,如果一直有这种分别执着心的话,你就不可能得到涅槃的果位。

这里讲的“依此”,“此”指的是哪一个呢?就是前面说的谁来生起嗔恨心的补特伽罗——没有“我”,那个生气的对象也没有补特伽罗我,未来得到涅般的补特伽罗也没有“我”,不管轮回的阶段还是涅槃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没有一个补特伽罗“我”。完全没有补特伽罗我,完全不执着,依靠这种完全不执着的力量,才能够断一切的轮回和苦流,所以“依此能断诸苦流”。自宗是这么承许的,所以说“是所许”。依这样的缘故,你(他宗)说我(自宗)的道理有矛盾或非理——并没有矛盾,并没有非理,故说“理无违”。这是自宗对他宗的答复。

我们看如石法师翻译的“嗔除诸苦灭,故非不应理”,意思是我这里没有不合理,因为“嗔除诸苦灭”的缘故。我们能够安立嗔恨心去除,一切的苦才能够灭。但是藏文里的解释从如石法师的译文里面确实完全找不到,跟隆莲法师的译文对照起来差异很大。实际的意义就是我讲的这样子。

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既然没有“我”,谁是修道的获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