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印度领土,后伊斯兰化,现在印度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在南亚次大陆东侧,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国家——孟加拉国。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它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曾经印度领土,后伊斯兰化,现在印度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这其实是有点不正常的。毕竟与巴基斯坦不同,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东端,跟传统的西亚伊斯兰世界地缘距离非常遥远,按正常逻辑,早已脱离了后者的辐射范围。何况孟加拉东、北、西三面都被印度包围,甚至在语言、人种方面,都跟印度同文同种。均

按正常逻辑,孟加拉完的这种地缘特点,决定了它完全应该被印度文明吸纳,为什么现在却成为一个如假包换的伊斯兰国家呢?

这篇文章里云石君来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看看孟加拉的基本面。

孟加拉国地处恒河跟布拉马普特拉河(就是中国雅鲁藏布江的下游部分)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国土面积14.75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大约是一亿六千万。

因为拥有南亚两大河流的入海口三角洲,孟加拉的农耕条件还是相对不错的。而且其南临孟加拉湾,这使得其能够承接海上贸易辐射。这两大优势,使得在中世纪时,这里曾是整个次大陆上最富庶的板块。

可是,这个首富之邦,却并未被印度文明吸纳,反倒归化了伊斯兰文明。

为何会这样?

其实早先,印度文明是吸纳了孟加拉的。但伴随着中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和东拓,这种这种格局逐渐改变。随着中亚突厥系游牧势力的伊斯兰化,它们凭借自身的军事优势,多次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南亚,并在当地建立起了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伊斯兰政权。

确立了政治优势,接下来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的大门也就此敞开。

尽管印度文明的巨大体量和深厚底蕴,使得伊斯兰文明不可能像对波斯文明那样,将其完全替换掉。但在部分边缘地区,伊斯兰教依然取得了成功。这其中最主要的板块,就是西北的印度河流域与东部的恒河三角洲——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这个很好理解。这里本就是南亚中亚的交汇处,是伊斯兰文明进入南亚的第一站。加上印度河流域与印度的最核心板块——恒河平原之间,横亘着一块面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它的存在,削弱了两大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削弱了印度文明对印度河流域的影响,这就导致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被伊斯兰替代掉。

但孟加拉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毕竟这儿跟中西亚伊斯兰大本营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且孟加拉作为恒河下游,本身就与印度文明大本营——恒河平原存在紧密的天然联系。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孟加拉都没有皈依伊斯兰的道理。

但历史就是这么不守规矩。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王朝,虽然它们都把国都定在位于恒河平原的德里,可尽管如此,它们却无力逆转这块天子脚下土壤的文化属性。反倒是偏距东隅的孟加拉,最后却完成了由印度文明向孟加拉文明的转型。

何以如此?

这依然得从孟加拉的地缘格局来解读。

打开南亚次大陆的地图,我们看到,孟加拉虽然被印度三面环绕,但真正与印度文明大本营——恒河平原向毗邻的,仅仅只有西部一面而已,东北两面尽管跟印度接壤,但其所毗邻的,其实是印度最闭塞、最落后的东北部内陆地区。

东北部虽然政治上现在属于印度这个国家,但由于与东亚毗邻,受汉藏文明影响较大,所以在文明体系上,其印度文明属性十分之弱,其实直到今天,印度东北部都依然是这个国家分离主义倾向最强的地区,这种地方,别被孟加拉的伊斯兰吸过去就谢天谢地了,想依托它改造孟加拉,这想都不要想。

曾经印度领土,后伊斯兰化,现在印度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甚至即便是孟加拉国西部,尽管跟印度大范围接壤,但印度文明向向孟加拉辐射的天然通道,依然没那么顺畅。

印度跟孟加拉国西部接壤的,乃印属西孟加拉邦的核心板块——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东恒河三角洲,三角洲往西走,则是著名的德干高原。

地理格局方面,流经北印度的恒河,南北各有德干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这样的高地,故绝大部分都呈东西走向。只有流到东部的下游地区时,已经远离了德干高原,这时候恒河才转折向南,注入孟加拉湾。

曾经印度领土,后伊斯兰化,现在印度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德干高原的存在,对恒河平原向恒河三角洲投射地缘影响力的通道构成了阻碍。恒河流至此处,河道自西向南发生大转折,这在地缘上,又意味着恒河入海三角洲,偏离了恒河平原的东西向地缘主轴,进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地缘板块,这种地缘的独立性反映在人文结构上,就是孟加拉地区与恒河平原在文化属性上本身就存在较大不同,西孟加拉邦的居民跟孟加拉国一样,都是孟加拉族人。

随着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的伊斯兰化,西恒河三角洲其实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伊斯兰文明的影响。

虽然由于与恒河平原距离跟进,关联更紧密,东孟加拉得以更多的承接印度文明辐射,进而没有被伊斯兰文明同化。但它能做的,也仅就是保全自身了,印度文明想以它为依托,进而收服被伊斯兰同化的东孟加失地,这个实在有些力有不逮。

排除了东恒河三角洲。以恒河平原为大本营的印度文明,再想向孟加拉渗透,就只喜马拉雅与德干高原之间的狭长通道。这种地缘通道的受限,甚至严重削弱了恒河平原大本营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更别说覆盖有恒河三角洲这个富庶板块做依托的孟加拉。

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加上孟加拉本身不错的地缘实力,这严重限制了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也就导致,当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这些突厥系伊斯兰王朝,在印度推广伊斯兰文明时,孟加拉这种边缘板块,反倒比恒河平原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然,光靠本土政治力量的推广,也还不足以支持孟加拉的伊斯兰化。外来的阿拉伯商人,也对孟加拉的伊斯兰化功不可没。

伊斯兰文明向南亚次大陆施加影响的途径有二:陆上由突厥系游牧势力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由西北端引进,海上则是由阿拉伯海商携来。

而正是阿拉伯海上,直接影响到了孟加拉。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连接东亚——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盛起来。阿拉伯商人垄断了北印度洋航线,并在贸易的过程中,推动伊斯兰文明向东方传播。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典范,其本身的规模和发达水平都超过了当时的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天生自带分裂基因,所以面对阿拉伯文明的入侵时,很难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当然,阿拉伯海商还无法像后来的中亚突厥势力那样,完成对南亚次大陆的统治与征服。不过在印度半岛沿海,它们还是成功的取得了一点突破,建立了一些据点。而孟加拉,由于其本身就是临海平原,资质优良,且便于承接海上影响,加上恒河又是向南亚次大陆内陆渗透的天然通道,作为恒河入海口的孟加拉由此更具地缘经济价值,对这样的宝地,阿拉伯认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当然,阿拉伯人还征服不了孟加拉。但毕竟阿拉伯人垄断海贸,经济和文明发达程度上都能对孟加拉本地人构成很大吸引力,基于这种逻辑,其之影响,又加剧了孟加拉的伊斯兰化。

最后,英国人的到来,也间接巩固了伊斯兰在孟加拉的影响力。

英国之所以能统治印度,征服本土势力,其原因在于英国所拥有的近代文明体系,远高于南亚次大陆。但就地缘关系而言,大不列颠岛与南亚次大陆风马牛不相及;况且考虑到印度文明的整体规模,英国如果要单靠自己的力量,维持对印度的统治,这成本势必非常高昂——而这是以赚钱攫利为初衷的英国人所不愿意承担的。鉴于此,以夷制夷,无疑是相对而言,性价比最合适的统治方式。

当然,以夷制夷也是有选择的。除非英国人脑子进水,愿意承担被反噬的风险,否则断然不会扶持印度教这个次大陆的主体文明体系;伊斯兰教、锡克教这帮少数派,才是英国人统御南亚的最合适合作对象。

有了英国这个太上皇的支持,伊斯兰在英殖时代仍旧维持了相较于印度文明的整体政治经济优势。具体到孟加拉,即是该板块的伊斯兰影响力更加巩固,最终彻底替换掉了印度文明体系。

孟加拉本就是仅次于恒河平原、印度河流域的南亚第三大次级地缘板块,且地缘结构相对独立,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国,三大外来势力,在近千年的岁月里有意扶植,最终使孟加拉在被印度文明包围的环境中,生生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

而这种伊斯兰化,也对现代国际政治产生影响。二战后英国衰落,势力退出南亚,根据其临走前制定的印巴分治方案,孟加拉被划入新组建的巴基斯坦国(东巴基斯坦)。

英国人此举之目的,是为了制衡印度这个潜在的准世界级大国。而印度当然对此难以满意。所以英国一走,印巴战争随机爆发,后来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打败巴军,进入东巴基斯坦,并协助其本土势力,从巴基斯坦中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

只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当时的印度,已经摧毁了巴基斯坦对孟加拉的掌控,既然如此,它为何不趁热打铁,就像对锡金那样,索性将孟加拉吞并了事?为什么印度还费个劳什子劲,去让孟加拉独立建国?

其实这并不是印度不想,而是它实在做不到。

为什么印度不能吞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25——泰国之第二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