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1

這大半年來娛樂圈裡的女明星們頻頻遭受大地震,什麼詐捐門、出軌門、最勁爆的莫過於金鎖女王的手機門了,畢竟現在人都不見了。

但是這些人都絲毫不影響我的生活,也不影響我對演員的改觀,畢竟他們只算是明星,而優秀的女演員中我最為推崇的是袁泉。

她已經處於一種半隱退的狀態,上一次成為話題,是因為《我的前半生》裡的唐晶。

這個娛樂圈少有的氣質女神,不到11歲時就離家學戲整整7年,7年裡,她和父母以近300封家書的往來,完成了特殊的互動。

《朗讀者》第二季,作為“朗讀者”的袁泉和董卿面對面,講述了她和這300封家書的故事。

家鄉湖北沙市(現荊州市)的袁泉,小學四年級時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老師選中去北京學京劇,那一年,她不到11歲。

媽媽陪著袁泉去了北京,一個星期後,媽媽回湖北了。

班主任告訴袁泉,媽媽在教室門口站了好一會,她非常捨不得,但還是笑著跟我說“孩子就拜託給你們了”。

媽媽站在教室門口的短短瞬間,內心裡不知經歷了怎樣的波瀾,這麼小小的孩子,就這麼把她留在異鄉?

袁泉說剛開始她還處在一個有點懵的狀態,可是在看到媽媽放在宿舍裡的新襪子時,心裡陡然一酸“那個時候開始覺得……真的要開始了,自己要面對所有的一切。”

在節目中說到此處時袁泉不禁潸然淚下。

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在11歲時還在街上瘋跑,還圍著爸媽撒嬌胡鬧,小小的她已離家千里之外開始了她的學戲生涯,內心的孤獨和害怕可想而知。

那個年代,沒有QQ、手機和微信,小袁泉和爸媽聯繫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

進入戲校的最初兩年,基本功是袁泉的噩夢,壓腿踢腿,別人輕易就可以做到的動作,即便她的膝蓋已經努力到變了形還是無法做到。她說,那是她“最痛苦的兩年”。

這樣的日子裡,父母的信是她最大的慰藉。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著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

面對女兒的害怕無助,爸媽在信中說: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樣的交流,貫穿了袁泉學戲的日子,7年,父母和她的通信有290多封。

在網上翻看了很多袁泉和父母的通信,最大的感觸是爸媽字裡行間的情感和智慧。

女兒的信裡,是事無鉅細的生活:

訓練的枯燥辛苦,實習的忐忑和收穫,偶爾偷懶的自責,有了成績後的滿足,還有一個人在外對家的思念。

而對於這個少小離家的女兒,父母除了想念和關懷,信中給她最多的是“幫助”:

腳踏實地的鼓勵、力所能及的推動、行之有效的教育,讓這個年幼的女兒在無助時能夠堅持,畏難時找到方法,驕傲時認清自己。

七年裡,將近300封家書,儘管不在女兒身邊,父母的愛和教育卻從未缺席。

02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對待世界的方式,這一點,在袁泉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戲校畢業的袁泉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她是“96明星班”的學生,和劉燁、章子怡、梅婷、秦海璐同班,“中戲七朵金花”之一。

這是22歲的袁泉。之後她更是為了心中的熱愛投身到戲劇中去,而不是執著於大熒幕。

她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簡·愛》精彩非凡,前輩徐帆稱她為“心中最好的簡·愛”,復排多次仍然經久不衰;

她搭檔的導演和演員,堪稱大牌雲集,她在30歲時就入選了“中國戲劇百年名人堂”,並且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

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為人做事的氣質風格,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父母的影響。

袁泉曾說,父母在她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很有預見地做了選擇。父親的自律審慎、母親的感性活力,都深刻地影響了她。袁泉的父親保留了所有的通信,儘管少時離家,但和父母的書信往來,是讓她受益一生的教育。

好的教育影響的不僅僅是一代人。

曾有人在美術班外看到等待女兒上課的袁泉,兩個多小時,大部分的家長都在刷手機、聊天的時候,袁泉捧著一本書靜靜地看。

世上可以偷懶的事情很多,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偷懶。


03


有人對今年各地60多位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做了一個調查,發現這些優秀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都有3個共同的特點:

一是父母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陪伴孩子養成閱讀、思考、興趣探索的良好習慣。

二是這些孩子能夠及時收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或督促,深知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三是這些孩子身邊都有優秀的同齡人,一起交流學習,督促成長。

由此可見,考試不僅僅是一場卷面上的知識競技,更是一場教育投入的比拼。然而這種比拼,不僅僅關乎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給孩子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內在的安全感和外在的行為習慣; 良師的陪伴,是最有力的依靠,督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貪捷徑、也不走彎路; 益友的陪伴,是最溫暖的同行,讓孩子時刻擁有一面“鏡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智慧的父母已經意識到: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這個週末,表姐家爆發了一場大戰。上三年級的小外甥考到了年級倒數第五,老師把表姐叫去單獨開家長會,一屋子的科任老師告狀:紀律差、作業爛、考試交白卷、打架罵人……老師明確表示:家長都不管的孩子,老師只能放棄。

表姐回家發了大火,抱怨孩子的姥姥姥爺太慣著孩子,有了問題不管,現在積重難返。姥姥一聽就發了火,“有能耐你自己帶孩子”。

是啊,表姐夫開房地產公司,表姐負責銷售,從兒子上了小學,就把他扔在姥姥家,作業的字是姥姥籤的,家長會是姥爺去開,學校的家長群她都屏蔽了很久,有什麼資格衝老人發火?

這些年,他們滿世界蓋樓的時候,孩子學習的這座樓底座成了豆腐渣。

作為一代人啟蒙的《十六歲的花季》裡有一句臺詞:人生的路很長,但最要緊的只有幾步。

這最要緊的幾步,最少不了的是父母的“在線”。

前段時間,一個男孩給爸爸寫的幾百張紙條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成都男孩浩宇的爸爸張君是一名高中班主任,每天工作繁重,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可以陪伴兒子。

兒子總是見不到父親,卻又有太多的心裡話要跟父親講,而作為老師的父親,也深知自己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於是,父子二人默契地開始寫起了紙條。

浩宇經常把自己想說的話或者想問的問題寫在小紙條上,貼在門口或茶几上,張君回家看到後,就在小紙條上寫下給兒子的回覆。

從袁泉的300封家書,讀懂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小小的紙條,承載了父子二人的肺腑之言,也記錄了浩宇的成長曆程。

雖然張君不能時刻陪伴在兒子的身邊,但是兒子的學習、生活、煩惱、快樂,他都參與其中,感受著孩子的情緒的變遷和成長的歷程。

高效地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用有效、溫暖的方法去溝通,參與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孩子實打實地解決成長的煩惱,這就是一種高效、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不會等你忙完了再成長,當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的成長不會重來。

別讓你的缺席,成為他最深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