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爱在我们的生命中闪光》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让父爱在我们的生命中闪光》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被爱中长大。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让我们幸福的成长。但在课堂上、在作文里、在随笔中,很少有学生用语言用文字去抒写父爱。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父亲很陌生,跟父亲很疏远,甚至有些男孩子和父亲的关系紧张地一触即发。看起来,“父亲”被边缘化,“父爱”被消融化,似乎成了既定的事实。但这种最容易忽略的、最容易轻视的一种爱,却一直陪伴着我们,而且从没缺失过。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问题,而是心灵寡淡和认知肤浅的突出显现。我想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源于为了生活他们整日在外奔波,也许源于大多父亲不善言语,也许源于他们脾气粗暴表情严肃,也许源于看似他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也许源于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被接受或认可……所以这份隐秘的、不易被人接受的、不被人理解的爱,多么需要让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去理解、去感恩。我觉得这样的作文引领很有必要,但实现它需要几个步骤。受王君老师整合教学的影响,从文本中发掘教学资源,成了我教学此课的出发点。先让他们在文本中寻找父爱、重温父爱,是打开心灵的第一道窗。在语言文字里发掘父爱的内涵,发现父爱的与众不同,解开父爱的不同密码,从而升华认知、孕育情感、改变观念,是理解父爱的关键因素。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表达中宽泛对父爱真谛的理解,也很重要。当他们从文本中体验并站起来,能准确表达“父爱是什么”的时候,细节脱颖而出,认知已然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链接积累,让学生在其他作品的解读中进一步理解体悟父爱的各具千秋,学生的认知又深了一层。有了以上大量的事例、细节,学生的情感丰富多了,慢慢回味自己被爱的滋味,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授课课型: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标:

通过大量作品去“触摸”父爱,从不同角度“理解”不同方式的父爱,结合生活细节或具体事例去“展现”父爱。

从文本中发现写作路径,从文字中引发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热爱父亲、感恩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文本和写作的有效链接,充分利用好文本资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掘真实平凡的“父爱”,并对不同父爱有更深刻的认识。

难点突破:结合作品中的细节,用“父爱是……”的句式,把父爱落到细处,提炼升华。

教学准备:寻找文本中有关父爱的文章及经典片段。搜寻文本外的父爱。

教学过程:

导入语:说到父爱,我们总会想到“父爱如山”这样的字眼。其实,除了如山,父爱还有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记得黑豹乐队主唱秦勇,放弃了处于巅峰的心爱事业,用十年的悉心陪伴,让一个智商几乎为零的“大珍珠”找回了人生的春天,也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这份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温暖如风,它柔情似水。我想,不同的父亲对孩子会有多种表达爱的方式,它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慢慢走近父亲,去找寻那种种迥异的父爱。

一、重温文本中的父爱

1. 学生讨论后明确以下几篇:《爸爸的花儿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背影》《傅雷家书》(把《台阶》去除,有关父亲,而非父爱)

设想:在学过的文章里寻找有关体现父爱的文章,是最便捷最实在的路径。从文本出发,就是从最熟悉的感觉出发,更易于学生贴地气的表达。这样的“父爱”整合,源于王君老师整合教学的启发。将文本运用于写作,本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如果把文本资源发挥于极致,也是一种能力的绽放。

2. 聊聊每篇中的父爱

A 寻找:你从哪篇文章的哪段文字里感受到了父爱?这是怎样的爱?这份爱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的?(读文字,感父爱)

设想:对于文本中的情节,学生熟悉但缺乏体会之心,更缺乏提升之能。在他们印象里,大多可以忽略不计。我就想带领他们从平凡的小事里、从平淡的细节里,发现爱的真谛——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微点滴。没有充分理由,只有亲情使然。让学生从文本的事例及细节中体会父爱,让他们近乎僵硬的心灵在文字中复苏,让他们近乎麻木的心在细节里感动。心动了,文字就活了。情动了,文章就真了。同时,对于不同的父爱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对于后面文字的表述也有了写作依据。继而再总结出顺口溜,又能进一步巩固人物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在写人叙事时的重要作用。

B 概括:那父爱是什么?你能结合文段内容概括表述吗?

父爱就是他为家庭的生计忙得焦头烂额时,踌躇再三仍坚持送我——一个完全能料理自己的大小伙子,去车站。《背影》

设想:有了上面在文字中寻找父爱的基础,学生的内心有了零碎的印象,有了情感的积淀。在他们心里,文本中的种种父爱复苏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用句式概括父爱,就能把父爱具体化、细节化,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懂得写作时如何把平凡的写得不平凡,如何把爱落到实处。无论是落到具体实物,还是集中在具体事例,亦或是结合家庭背景,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这些,才会有以下的总结和归纳。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有了注脚。

3. 论说对父爱的认识

设想:从以上的读、悟、写中,学生已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在生活中寻找细节。但,如能站在更高处去理解不同形式的爱,能用更理性的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父亲的爱,能用更豁达的心胸去诠释父爱的真谛,就能在心境上得以陶冶,在技能上得以提升,在观念上得以更正。可以说这是更高的要求,也是更高的智慧。

二、复苏记忆中的父爱

问题:你是如何被爱的?【提醒学生多站在父亲的角度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温情流淌在心上。在什么家庭状况下,父亲给了你怎样的关怀。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是细节还是事例。】

设想:在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感情酝酿里,学生的情感也在不断发酵。在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我们一起重温了被忽略的爱。在他们静静地思考和回忆里,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心底的情在流淌。当然,也一定有少部分同学仍然无法融入这样的情感盛宴,但只要坚持这样的呼吁,这样的等待,即使再无感的心也会慢慢复苏。

三、共享文本外的父爱

推而广之:电影、杂志、广告、歌曲······

设想:无论是素材的积累还是情感的沉淀,都是我一直努力引导的方向。写作就是写生活,抒情感,而这些都是平时阅读的累积才可以达到的。只有把视野放宽,把视角放到生活的大熔炉里,才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局限于井底的青蛙,只会看见头顶的天空。只趴在书本上、分数上,早晚会有更难看的分数。只有阅历丰富的孩子、读书广博的孩子、涉猎广泛的孩子,才会有更真的更广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引领每年都有,且会一直都有。这些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

四、写作要求:

有真情实感,把爱写得具体可感。避免大喊口号、空发感慨。抓住父亲的特点,不要泛泛而谈。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写作指导课,有几点落实了我的预想。

1. 真情实感的引导步步为营。从导入语的精心选择,到解读文本中的父爱,再到提炼、论说父爱,最后到复苏记忆中的父爱,一直在真情的文字里和诚挚的情感里徘徊。我想带给学生这样的引领和思考,因为写作,最宝贵的就是情感真实。但在真正的写作教学中,情感似乎是那么无足轻重,技巧却是那样受人待见。对于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孩子来说,情感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夸大其词式的、文不对题式的、贴标签式的……他们总以为事件不大不好,人物不奇不好,过程不繁不好,精神不伟不好,品质不佳不好……如果把写作抬举到高不可触的、没有人间味道的天宫里,必然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畏惧心理,写作自然成了“难于上青天”的苦差。落不下来、静不下心、俯不下身子、睁不开眼,当然就无法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更无法用情地抒写最真的情怀。文终究是要以情动人的。所以,我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生活化的真实的心灵之旅,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写作就是用最真的事,抒最真的情。而并非用所谓高大上的词汇去粘贴,用虚无的泪水去渲染,用杜撰来的情节去煽情,它就是最真实的诉说,最朴素的表达。

2. 利用了文本资源进行整合。从文本出发,整合文本资源,用于写作,于我是一种尝试。平时总是纠结于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情感可发,殊不知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不作为,亦或不会作为。直到看到王君老师的作文指导,最大限度的发挥文本资源,才给自己打开了一个出口。让学生找来有关父爱的课文,利用课余时间细细的研读,终于能发现里面的细节,终于能从文字里触摸到父爱,终于能从语段中发现写人叙事的落脚点,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用概括力强的句子来完整的细腻的表达,于他们又是一次挑战。于是,我给出例句,搭好这架梯子。毕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带领这样的学生写作一定得有个依托。当看到他们能流畅细致的表达自己理解的父爱时,当看到他们能把父爱聚焦到某物某事某背景中时,我还是欣慰了。因为这才是写作最该有的路径和模样。同时,将父爱平凡化,也是一种追求。其间,文本功不可没。

3.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和对话的殿堂。可以说,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参与。解放他们的嘴,释放他们的情,还原他们的纯真,激发他们的热情,就是课堂的意义所在。我知道,只有在言语、情感相互碰撞的过程里,才会有更新的更深的论断出现。

4. 渗透一些写法。重点引导学生写人叙事时应从描写入手,并注意把父爱具体化、细致化。只有把写法植根于熟悉的文本,再辅以生活的无缝链接,才能让学生慢慢地写起来,并且写得情真意切,细腻动人。

当然,为这堂课虽然做了精心的准备,还是有一些缺憾。学生虽然在参与,但主动性还是不够,远没有平时课堂上的活泼和积极。我知道有我设计问题的原因,可能也有在镜头下显现拘谨的原因。板书设计成心形,只是用白色勾了个轮廓,远不如用红色那样鲜明,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再就是,我的肢体语言太过频繁,这也是我没有意识到的。我知道,作文教学的路,很漫长,很艰难,但我一定坚定走下去。

作者简介:常博宁,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在教育的原野上,一个蜗牛般爬行的行者。遇见昭君,遇见湿地,于我,是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从此,开启了新的生命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