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七夕」是怎樣從「乞巧節」一步步變成「虐狗日」的?

七夕又稱“乞巧節”,原是農曆七月七日婦女向織女星乞求“紡織技巧”的節日,可後來,卻漸漸演成了“中國情節人”。

話說“七夕”是怎樣從“乞巧節”一步步變成“虐狗日”的?

有關七夕的文字記載,最早的記載是《詩經》: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說,天上的織女一日移動七次非常繁忙,但即使如此卻沒有織出好布帛。而那閃閃發光的牽牛星,卻不能用來拉車輛。

話說“七夕”是怎樣從“乞巧節”一步步變成“虐狗日”的?

這便是牛郎織女傳說最初的雛形了。可見,最初古人對牛郎織女的描繪,其實是從手工業和農耕文明的角度去思考的,並沒有出現關於鵲橋約會的情節,也沒有關於兩人愛情故事的描寫。

至於七夕節演變成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可能要追溯到東漢時期了。

據東漢《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才有了一點點雛形。

話說“七夕”是怎樣從“乞巧節”一步步變成“虐狗日”的?

到了明清,劇情得到豐富發展,七夕成為了盛大的節日,人們在這天乞求婚姻美滿。

至於現代,七夕節又有了不一樣的含義。變成了“情人節”,變成了“購物節”,並在2006年被列入“非物質遺產”。

傳統佳節七夕節,就這麼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地被注予新的含義。同時出現的,還有“單身狗”這個名詞,“虐狗”也就成為了七夕的主流活動!(完)

話說“七夕”是怎樣從“乞巧節”一步步變成“虐狗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