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abstract

“女德班”在塑造一个个温顺女子的同时,却又种下一颗颗毒瘤。谁能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keywords

女德班;《天道》;弱者文化;张爱玲;《金锁记》

大家好,我是可可。

上一篇关于江歌案的文章,有网友评论说,江歌还是一个学生,你说的那些知识怎么可能知道呢?

其实,这又是惯性思维导致的一个心理误区——一个高考状元总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为“显而易见”的成绩——而回头再来看,全国各省每年那么多高考状元,最后有几个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挥斥方遒,引领潮流的?甚少吧!

01

,

有的研究者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未必走得最成功,而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也就是中等偏上的那些学生。大概是因为他们不读死书,而且爱好广泛、思维活跃——后来在工作上的成就往往比较高,这被称为“第十名现象”。当然,也偶尔会出现像埃隆·马斯克这样从头牛到尾的大牛人。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显然是教育,是认知,是教育系统只关注了人才教育 ,而严重忽视了人格和人文教育!

而在整个教育系统各个环节中,最容易而且最应该改变的就是家长。

家长所给予孩子每一分在人格和人文修养上的助力,都会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雨露和驱散心灵阴影的阳光,让他们成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活成他人眼中的“标签”。

所以我们才提出:教育的意义是让一个人的天然禀赋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于教育的观点,除了《素质教育与康德》的系列文章,还散见于其他文章之中)。

02

,

今天,我们聊一下这段时间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女德班”事件

通过网络搜索,才知道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女德班”其实并非一个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早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

“女德班”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在于其足以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瞠目结舌的奇葩言论,比如:“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浓妆艳抹违背女子性德”“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等等。据说他们还搞出一个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03

,

这些论调似乎一下子令我们穿梭到了古代,幸好“点外卖”这种和手机相关的语言又把我们拉回到21世纪。

针对问题我们一贯的态度是:理性的人不需要骂骂咧咧,喜欢干这个事的人多了去了,就不必再去凑这个热闹。

刚看到王凌云先生的一篇文章,觉得挺好,这里就引用他的一段评述,同时也代表我们的立场,“闲言自以为无所不知,但仅止于‘知’而已,闲言引发的争吵因为这种知的止步性而只能以谩骂收场;而观点虽然囿于各自的视角,但观点在其公开之中便进入一种正当论辩的情境,这使得观点有可能上升和综合为某种审慎的意见,而一种充分考虑了各方立场的观点总是包含着明智(phronesis)……”

为何“女德班”在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语境下依然大行其道,堂而皇之进入了公众视野,竟还总能收获一众拥趸?

黑格尔说过,凡存在即合理。这背后的合理性实在值得深思。

04

,

今天我们切第一个视角:谁在被洗脑?

我们说大概有两类人,主动者和被动者。所谓被动者主要是指那些被丈夫或朋友推荐(或要求)去上课的人,原本的意图可能只是学习做一个贤妻良母。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她们对人格自尊的边界缺乏认知,否则听一堂课就跑掉了,哪能继续忍受如此的胡说八道?

另一种是主动者,是指那些明确知道“女德班”的授课内容。据了解,这其中有已婚的,特别是老公的事业有些声色的,女人就会考虑上一个这样的“女德班”,学一些心法和招式来拴住男人。

未婚的呢,就想通过课程把自己修炼成那种让男人“无法抗拒”的女人,希望借此找到一个好归宿——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多金男,屌丝不是她们的目标——完成阶级的跃升,从此不用再苦逼工作,只在家相夫教子,岂不美哉。

总的来说,参加“女德班”的学员普遍认知水平较低,也缺乏基本的自尊,更不用说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就像上面说的那位向老公百般示好的学员,无论老公多么出格(打骂、外遇),还是坚决要委曲求全,说起这样做的原因,竟然是无法离开已经习惯了的优越生活!而且,女方家人也不同意,简直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架势。

05

,

当一个人只能以跪舔的姿态出现在另外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自尊可言的!不过,以她们的价值观,物质就是一切。

这让我想起《天道》中反复提到的“弱势文化”。等待被救赎,等待强人的统治,等待行为规范的明示,如何坐卧、如何言行、如何举止,否则她们只能手足无措了——这不就正是鲁迅先生痛斥的奴性吗?

我想,一个信奉所谓“女德”的学员,并不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好,而是把“修养女德”当作了人生的跳板或拴住男人的手段,是带着功利之心来做这件事的,一旦结果事与愿违,一定会怨声载道:我都这样了,你还那样?

就算真的做到忍气吞声、百依百随,背后又是怎样的强颜欢笑、曲意奉迎!你觉得这样的行为能够持久吗?而且,由此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又将从哪里宣泄出来呢?

06

,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里,描写了一个穷人家的女儿曹七巧。她原本漂亮活泼充满了生命力,为了让她过上好日子,经由父母做主,嫁给了身处上流社会却身体残疾的丈夫。由于出身低微,七巧被所有人看不起,又因为丈夫是残疾,她的爱欲也得不到满足。

多年以后,媳妇熬成了婆,但在一个经年累月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七巧早已不复是那个活泼善良的姑娘,而变成了一个内心扭曲的中年妇女,对自己的子女和钱财滋生出一种疯狂变态的控制欲。她破坏儿子的婚姻,把儿媳折磨致死,破坏女儿在女婿心中的形象,最终亲手绞杀了女儿的爱情……

“女德班”在塑造一个个温顺女子的同时,却也种下一颗颗毒瘤。谁能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沉渣泛起的女德班:谁有福气娶到这样的女子,谁又因此而遭了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