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爲的簡單

“有教養的人,相處一時會使你親切、愉快;

而無教養的人,共居多年也會使你陌生、討厭。”

——佚名

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為的簡單

關於教養,許多人會有爭議。

諸如許多人認為不給老人讓座、頂撞長輩、評論別人不好等都是沒有教養的行為。

但是也會看到許多不接受老人的“倚老賣老”、反駁長輩的迂腐觀點、客觀陳述一個人一個事件好壞等等這樣一些行為,收到大眾廣泛好評,點讚的。

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實不然。

任何事情總是有些特定的背景、條件的,誠如初中物理就學過的:事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

面對同樣的事情,條件不一樣,處理上的差異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特意談到成年人的教養,只是對於小孩來說:缺乏對行為方式的道德修養,還不能進行很多理性思考。所以教養對於小孩就像人生剛開始的啟蒙學習一樣,只能說培養好,還不能斷言是否良好。

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為的簡單

而關於成年人的教養,我也有粗淺的幾點意見,算最近的感悟,也許有些以偏慨全,希望朋友們指出。

一、衣食住行體現的教養。

這是最基礎層面的,從日常生活裡面看,一個人是否有教養。

例如每個人穿著、打扮、住宅風格、走路方式,這些就是比較表面層次的,但是因為是日常,就是有許多人喜歡評論,但似乎比起打扮、裝修老土、跟不上潮流來說,能夠整日去評論他的是非,也不是多有教養的行為。

但是假使是美食專家、美妝博主之類的,或者其他一些特殊原因,又不得不去評論,在這種情境下,我們似乎也不能說他沒有教養。因為這只是迫於工作的實事求是分析。

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為的簡單

二、做人做事體現的教養。

從為人處世去看一個是否有教養,許多人認為這是深層次的分析,也是合理的。

關於這點,我也持保留意見。

記得早幾年很火的話題,關於“公交車上應不應該給老人讓座,不讓座就是沒有教養嗎?”

起初許多人看到題目就下了結論,認為不給老人讓座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大眾一味支持,分析、批評沒有讓座的年輕人。直到後來有個公眾人物的帖子發出來,大意是請公眾思考:

和老一輩的成長環境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們大多每天上班、加班成常態,出門就是擠公交擠地鐵,比起老一輩當初的身體累的社會背景,現在年輕人不僅身體累、心更累。社會發展快,五花八門的事情太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比起每天擠公交、地鐵還火急火燎的老年人群體,大多隻是為了去跳個廣場舞,或者去超市買個特價菜的情況。而且既然老人還能去跳舞、逛超市,那麼體諒下上班的年輕人是不是也是無妨的呢?

在以上情況下去分析,大眾又覺得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也是情有可原,並且還認為老年人也應該適當給年輕人讓座。

那麼基於以上的情況來看,似乎不管是從衣食住行、還是為人處世都很難直接看出來一個人的教養何如?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也很簡單,一個人的教養最終是體現在思維層面的,畢竟意識決定行為。

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為的簡單

三、思維層面體現的教養。

如果從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去看他的教養,似乎是比較能夠看到本質的。

有天下午,我獨自一個人在肯德基看書,坐的是兩張桌子拼起來的一角,靠窗邊心裡面平靜些,位置是可以坐四個人的。後來來了兩位老太太,直接坐在我對面說:

“小姐,你可以換個位置嗎?我們3個人。”

我還沒回答,她隨即招呼另一個比他們年輕些許的正在點餐的女士,說她們找到位置了,叫她點好直接過來。

我有些語塞,還是起身去了另一邊拼桌中的一個空位。

只是覺得,老太太似乎並沒有詢問的意思,而直接坐下客套式詢問,起初覺得是老太太沒有教養。後來多看了兩眼,言談舉止似乎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認為?

後來總結了下:

教養是受個人成長背景,社會教育、社會環境等條件綜合影響的。思維模式是教養的最終體現,但也是相對的。

如果教書育人的老師或為人家長一直傳導給小孩相對功利的觀念,那麼會導致他養成計較、貪小便宜的習慣也是很有可能的。這樣的情況,就行為本身而言,是教養不好的表現。但卻並不能完全責怪本人,直觀就認為是當事人沒有教養。

成年人的教養,不是你所認為的簡單

最後,對於教養這個話題,也還是沒有談出個最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情,也需要社會的宣導影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