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留人成爲一項硬性指標,「人才引進」的背後還有紅利可言嗎?

各地人才市場像極了入夏以後的天氣,常常上蒸下煮,時不時來場雨,偶爾再帶點雷。

當留人成為一項硬性指標,“人才引進”的背後還有紅利可言嗎?

雨過天晴當然再好不過了。

但就怕暴雨之後泥石流啊。

圍繞人才市場的動作一直很多,都知道人才資源很牛,尤其是高端人才,但是誰都沒辦法全盤掌握,一直在市場經濟的安全地帶小打小鬧。而這次人才搶奪戰壽命倒是挺長,現在已經愈演愈烈了,搶的和被搶的都有股莫名的緊迫感。

先來稍稍復一下盤。

這個政策可以說是火於武漢。陳一新書記履新武漢以後,痛心於武漢高教資源下的畢業生資源大量流失,痛定思痛後堅定地豎起“人才引進”這面大旗,想留著武漢自己的人才為本省謀發展。政府重視人才本是件好事,上順應國情,下順應群眾,也能順便搞搞政績,還能解決就業問題,當真是利國利民、一本萬利的好事。那這麼好的事,當然是需要普及,國人的效仿能力擺在那,再加上深圳、上海、北京幾個大頭都不矜持了,大大小小二三線開外的城市也就順勢都動起來了,動靜自然小不了,一時間舉國津津樂道。

再然後畫風就有點奇怪了。

外面貿易戰還沒打明白呢,裡邊搶人搶地更熱鬧。不論是外面還是裡邊,知己知彼總是需要的,別忙著參與,先看明白了再說,高考填志願還得先考察考察學校不是。

看各地的“人才引進”政策,各個花樣頻出,其實說到底無外乎兩個:戶口、房子。條件苛刻的,房子還要建立在戶口的基礎上,所以落戶就成了被搶者首要考慮的點。而戶籍的落定也是需要時間去實施,代表著即是通過了各項測評還需要2-5年不等(或許更長)的時間待相關部門落實,畢竟基數太大,又是扎堆處理,以目前政府辦事的效率和流程來看來看,兩地涉事的管理部門、申請者本人都不會輕鬆,幾乎可以預想多麼混亂的場面,可不是所有地方、任何手續都是發發郵件就能解決的。

“綠卡”不等於當地戶口。一般情況下大家自然知道這個概念,但就怕這點卷在一眾所謂的福利裡面,就會隨大流選擇性忽視。很多時候人群的煽動能力是很強的。這個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每個城市的戶口限額就那麼多,這種迂迴戰術後續還是會有其他補救措施,比如積分制。

再者“補貼”是有前提的。因為招納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給本地區帶來利益或發展,在很多政府許諾的福利裡面,是需要前提條件,其細則則是根據各地方情況來定。這主要是看個人有沒有能力達到那個條件,畢竟每個人所求的不一樣,冷靜權衡就行。

房價上漲陰謀論。有言論涉及此次人才大戰背後不足為外內道的內情,就是房價上漲越來越以把控,官方藉此撬動新手接盤。之前確實有住建部約談房價漲幅太過的城市,不少都是人才戰的積極行動者,但是尚無明確指向說明這是在轉移房價壓力。

看目前活動正酣的幾個城市,基本上都是邊行動邊補漏,經驗基本是零,成型成熟的方案更是可以忽略不計,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腦袋一熱,關門討論出個計劃就急忙上陣了。只能說理想是美好的,落地還是來日方長啊。

當留人成為一項硬性指標,“人才引進”的背後還有紅利可言嗎?

其實對於不是用人企業而是政府部門出面招納人才這一點,感覺挺謎的。目前來看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更偏重學歷或是專業資歷(簡單來說就是履歷、頭銜),而用人企業的擇人標準一般更會偏向實操能力或專業經驗,那麼問題來了,留了這麼多碩士、博士、院士、學者下來,怎麼去對口安置呢,全都配以政府編制顯然不切實際,企業也未必真的對這些搞學術的青眼有加,這不論對當地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互通、還是後續人員管理安置都是隱患。而對於人才本身來說,流動性強使他們的另一個特質,若是達不到預期或是政府無法兌現承諾,還會形成二次人才流失。那麼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竹籃打水。

當留人成為一項硬性指標,“人才引進”的背後還有紅利可言嗎?

此外,這種策略是否考慮到原本就極度缺乏人才的邊遠地區和農村,會不會加劇人才分佈不均的情勢。一旦政府作為推手直接參與,那麼會不會打破原有的市場自主選擇人才的規律而引發另一種地域歧視。

話說回來,“人才引進”立意很好,但是在實際行動中,還是需要城市決策者們想想,究竟是為什麼引進人才,每個城市的情況是不一樣的,相應需求的人才自然也是不一樣的,這樣一窩蜂似得搶,到最後是過關斬將,還是一地雞毛都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