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人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人才引进”的背后还有红利可言吗?

各地人才市场像极了入夏以后的天气,常常上蒸下煮,时不时来场雨,偶尔再带点雷。

当留人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人才引进”的背后还有红利可言吗?

雨过天晴当然再好不过了。

但就怕暴雨之后泥石流啊。

围绕人才市场的动作一直很多,都知道人才资源很牛,尤其是高端人才,但是谁都没办法全盘掌握,一直在市场经济的安全地带小打小闹。而这次人才抢夺战寿命倒是挺长,现在已经愈演愈烈了,抢的和被抢的都有股莫名的紧迫感。

先来稍稍复一下盘。

这个政策可以说是火于武汉。陈一新书记履新武汉以后,痛心于武汉高教资源下的毕业生资源大量流失,痛定思痛后坚定地竖起“人才引进”这面大旗,想留着武汉自己的人才为本省谋发展。政府重视人才本是件好事,上顺应国情,下顺应群众,也能顺便搞搞政绩,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当真是利国利民、一本万利的好事。那这么好的事,当然是需要普及,国人的效仿能力摆在那,再加上深圳、上海、北京几个大头都不矜持了,大大小小二三线开外的城市也就顺势都动起来了,动静自然小不了,一时间举国津津乐道。

再然后画风就有点奇怪了。

外面贸易战还没打明白呢,里边抢人抢地更热闹。不论是外面还是里边,知己知彼总是需要的,别忙着参与,先看明白了再说,高考填志愿还得先考察考察学校不是。

看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各个花样频出,其实说到底无外乎两个:户口、房子。条件苛刻的,房子还要建立在户口的基础上,所以落户就成了被抢者首要考虑的点。而户籍的落定也是需要时间去实施,代表着即是通过了各项测评还需要2-5年不等(或许更长)的时间待相关部门落实,毕竟基数太大,又是扎堆处理,以目前政府办事的效率和流程来看来看,两地涉事的管理部门、申请者本人都不会轻松,几乎可以预想多么混乱的场面,可不是所有地方、任何手续都是发发邮件就能解决的。

“绿卡”不等于当地户口。一般情况下大家自然知道这个概念,但就怕这点卷在一众所谓的福利里面,就会随大流选择性忽视。很多时候人群的煽动能力是很强的。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每个城市的户口限额就那么多,这种迂回战术后续还是会有其他补救措施,比如积分制。

再者“补贴”是有前提的。因为招纳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本地区带来利益或发展,在很多政府许诺的福利里面,是需要前提条件,其细则则是根据各地方情况来定。这主要是看个人有没有能力达到那个条件,毕竟每个人所求的不一样,冷静权衡就行。

房价上涨阴谋论。有言论涉及此次人才大战背后不足为外内道的内情,就是房价上涨越来越以把控,官方借此撬动新手接盘。之前确实有住建部约谈房价涨幅太过的城市,不少都是人才战的积极行动者,但是尚无明确指向说明这是在转移房价压力。

看目前活动正酣的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边行动边补漏,经验基本是零,成型成熟的方案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脑袋一热,关门讨论出个计划就急忙上阵了。只能说理想是美好的,落地还是来日方长啊。

当留人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人才引进”的背后还有红利可言吗?

其实对于不是用人企业而是政府部门出面招纳人才这一点,感觉挺谜的。目前来看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更偏重学历或是专业资历(简单来说就是履历、头衔),而用人企业的择人标准一般更会偏向实操能力或专业经验,那么问题来了,留了这么多硕士、博士、院士、学者下来,怎么去对口安置呢,全都配以政府编制显然不切实际,企业也未必真的对这些搞学术的青眼有加,这不论对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通、还是后续人员管理安置都是隐患。而对于人才本身来说,流动性强使他们的另一个特质,若是达不到预期或是政府无法兑现承诺,还会形成二次人才流失。那么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竹篮打水。

当留人成为一项硬性指标,“人才引进”的背后还有红利可言吗?

此外,这种策略是否考虑到原本就极度缺乏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农村,会不会加剧人才分布不均的情势。一旦政府作为推手直接参与,那么会不会打破原有的市场自主选择人才的规律而引发另一种地域歧视。

话说回来,“人才引进”立意很好,但是在实际行动中,还是需要城市决策者们想想,究竟是为什么引进人才,每个城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相应需求的人才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这样一窝蜂似得抢,到最后是过关斩将,还是一地鸡毛都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