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有個字,生活裡提到它,我們如臨大敵。

它有時來得突然,讓人手足無措;有時會給個正式通知,讓我們精疲力竭。

一個到嘴邊總想繞開的可怕字眼——

科學上這麼說:

“原有物質的新陳代謝停止,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能恢復。是一種生命物質失去活性的狀態。”

但誰能活得如此科學、超脫?

今天要說的這部新片,可能會幫我們重新認識它——

《生命裡》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近期新上線的紀錄片。

由製作了《水果傳》《本草中國》《中國美》的團隊雲集將來出品,演員萬茜旁白。

它的鏡頭對準的,是一家醫院的特別病區。

或許你還有印象——2年前,Sir推薦過一套讓所有人淚腺失控的紀錄片,《人間世》。

那部劇的第4集,講述了一個特別病房。

沒有痛苦呻吟,沒有緊急搶救,只有一張張病人迅速迭代的病床。

上海臨汾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病房。我國少數幾個臨終關懷病房之一。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在這個病房裡,住著所有知道自己生命時限的人。

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

12天、1個月、2個月……

《生命裡》記錄下的,就是一天天走向終點的那些人的故事。

很多人對於“死”,只有一個個瞬間的、具體的時刻——

電話那頭,親人故作平靜地互相催促著“快回來,TA不行了”。

手術病房前,厚厚一沓需要簽名的病危通知單。

然後,就是科學描述的“生命物質失去活性的狀態”:

一雙再也無力舉起的手;

緩緩合上的雙眼;

最後,一罈灰燼。

這些瞬間,是疼、是恍惚、是不忍回想的記憶,是“死亡”這個科學事實,留給生者的陣痛。

但我們仍不知道,離開的他們經歷了什麼?

《生命裡》試圖回答。

它用十多位病人的告別,向我們展示了生命另一端的光景,也讓我們重新被“死亡”教育。

這種教育不算嚇人,卻很安靜。

它的鏡頭下沒有極度煽情,也沒有衝擊力超強的巨痛。

安寧病房有個單獨的房間,叫關懷室。

裡頭沒有搶救儀,沒有起搏器,只有一盞燈、一張床、一座沙發,和一張半透的紗簾。

已經被確認生命體徵即將消失的病人,會被推入簾內。

離人在左,等待最後一絲心力耗盡;

生者在右,靜靜陪TA吐完最後一口氣。

暖黃的燈光,見證著這場最後的陪伴。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死亡只是一瞬間,但走向死亡卻不止。

《生命裡》替我們放慢了告別者的無數個瞬間。

來到安寧病房的人,剛開始面色都挺正常。

但很快,他們就像慢慢洩了氣的氣球,一點一點肉眼可見地癟下去。

陳曉軍,背部有腫瘤。

剛進院時,他還能雙手搭耳後,跟觀察病情的醫生“討價還價”。

我是想最好能夠給我站起來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邊吃著老伴兒帶來的獼猴桃,邊跟查房護士爭論,輸液裡到底有沒有營養。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女兒給他刮鬍子,也乖乖配合。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但不出半個月,陳曉軍整個人都暗了。

腰椎使不上力,得靠搖床才能坐起。

手呢,虛浮腫脹,握不住筆。

意識渙散,眼睛也睜不開。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陳曉軍的變化還算比較直觀。

病房裡還有病情反覆、時好時壞的老奶奶,更磨家人。

她耳朵背,說話得貼著耳後喊,才能稍微聽清。

好時,老太太清醒,會叮囑女兒打掃家裡,會擔心住院貴。

不好時,意識模糊,總說胡話,衝著照顧她的女兒說謝謝。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像孩子一樣張口詢問“啥”

越到“終點”,越活成了孩子。

身上難受,想發脾氣。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感覺生活質量低,就總是訴苦個不停。

這種情況,老人可憐,老人的家人也耗神。

病床上除了等待,還有回憶。

人在離世前,平時不想的事,都會找上門來;平時心裡很輕的東西,都會變得無比重。

床上的陳曉軍,就總在遺憾。

遺憾當兵後就不曾謀面的老哥哥,死前是再見不到一面了。

遺憾被自己病情耽誤的女兒,等不到看她有個好歸宿了。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沒有《生命裡》,沒有安寧病房,陳曉軍的遺憾和愧疚,可能只會有自己知道。

《生命裡》的病房,主角不再是情況危急的病人、醫術高超的醫生。

而是一個個知天命、曉大限的普通人。

以及一個個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的護士、護工和志願者——

他們的工作有照顧:

每天擦身,整理房間。

替病人擺弄床頭的花、魚缸小寵物,熱熱鬧鬧地過節。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最不起眼也最重要的就是:

陪他們聊天。

是啊,人活一世,好多事沒人問,自己都要忘了。

68歲的魯勝蘭,總想起年輕時被派去新疆的日子。

想起去新疆上火車前,老孃的淚。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想起年輕時,吃過的瓜。

是嗚嗚嗚像吹口琴一樣吹過去那種情形現在沒有了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也偷偷跟護士說,拉扯孩子時撐不住的辛苦。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那些過去,聽起來都是簡單的隻言片語。

可在聊天中細細展開,母親、青春、孩子、邊疆……就是一生。

在生命最後,能撫慰他們的不是藥物、儀器、看護,而是靠近、聆聽

Sir印象最深刻的,是家屬或護士聊天時,手上的親密小動作。

指腹輕輕摩挲著TA的眉心、眉梢、指甲蓋,看著他們的眼睛。

像對待心愛的人一樣,專注又溫柔。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死是人都怕。

也正因如此,死,需要被溫柔對待。

就像開頭Sir說的,不少人對死心存忌諱,閉口不提。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有人不想死在家,所以選擇來醫院,轉移“晦氣”。

家屬也說,裝修再好的病房,也是用來等死的。

甚至還有病房周圍的人家,也在外牆掛鏡子,反彈“晦氣”。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忌諱本身,“晦氣”本身,就是所有走到生命最後的人,無形的心理壓力。

本片最想告訴我們的,也許就在這。

“等死”是個糟糕的詞,因為沒有質量。

臨終關懷,是一件需要破除忌諱、破除恐懼的專業事業。

是每一個人活著的最後一項人權。

人們(觀念裡)只有優生從來沒有覺得優死也是一個人享受的基本權利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生是一種值得慶賀的見面,那麼死,又何嘗不是一種值得尊重的道別?

紀錄片裡的護士張敏說,有些病人,在彌留之際身上還插滿醫療器具。

其實這種時候,已經是在為家裡人硬撐。

有的人,被醫療器具弄得渾身是傷,多過一天,於家人是慰藉,於病人卻是痛苦。

留他到最後一刻,未必就是孝順和尊重。

安寧病房中有個叫汪明昌的老人,對於幾十天后的離別,他相當坦蕩。

不想沒有生存質量地活著。

老人家住進來,每天收拾得整整齊齊。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後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最後那幾天,他跟病房裡的人聊天,聊年輕時進的好單位,聊年輕時認識的好老伴,跟著手機哼唱著人生中最愛聽的曲子——

在陽光正好的午後。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一切如他所願:有尊嚴、有知覺地離開。

臨終關懷,聽著高深。

但做的事卻再普通不過:

給他平靜度過的一段時間,給他回憶美好的一段時間。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後一刻,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臨終關懷”理論創始人桑德斯

只有3集的《生命裡》,對臨終關懷的探討可能無法太深入,但這一課上得真好。

死者善終,生者善別。

中國人,我們太久忘記了這句話。

這部讓中國人心生抗拒的紀錄片,卻告訴了人們該如何有尊嚴的告別

想看的,b站和騰訊都能看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