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法律服務 助力自貿區(港)建設|「我爲自貿區建設建功立業」主題徵文活動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務

助力自貿區(港)建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2018年春,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賦予了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隨即,海南省委召開七屆四次全會,印發關於貫徹落實習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的《任務清單和責任分工》,全面部署工作。三亞市委、海南省司法廳先後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省委七屆四次全會精神的行動計劃、任務細化分解方案,司法行政部門的重點任務是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在新形勢下,三亞市司法局迅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從4月中旬至今,分批次組織人員赴浙江、上海、廣東、北京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自貿區(港)的公共法律服務,重點調研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涉外商事糾紛解決、國際化的法律服務機構建設、法律服務領軍人才培養等等。通過學習借鑑,搭建平臺、招才引智、補齊短板,努力提升三亞市司法行政部門服務自貿區(港)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為全市乃至全省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和堅實的法治保障,為三亞市擔綱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排頭兵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三亞市法律服務基本情況

本文主要選取三亞市律師、公證、人民調解作為分析對象,從中審視三亞法律服務工作的現狀,具體從隊伍、機構、業務量三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法律服務隊伍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由上圖可見,三亞市律師和公證員隊伍學歷層次大多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律師以40歲以下的青年律師為主,但公證員隊伍年齡層偏老齡化,集中在51歲以上。人民調解員隊伍的學歷層次偏低,大部分調解員為大專、高中、初中學歷,年齡層集中在41歲以上。

(二)法律服務機構和業務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由以上圖表可見,三亞市律師和公證業務主要集中在訴訟代理、諮詢代書、委託書公證、證據保全等傳統業務領域,仲裁業務量偏低,新興科技產業、醫療健康產業、金融業、會展業等新型業務開拓不足,服務能力不強、創收水平不高。2016—2017年,三亞市律師行業涉外服務案件數量為0,公證處涉外公證業務1744件,僅佔總業務量的6.2%,全市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僅有3家。

(三)2015—2017年三亞市基層矛盾糾紛情況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近三年,三亞市基層調解組織每年調解的矛盾糾紛案件均達1200宗以上,矛盾糾紛主要集中在鄰里、土地和家事三個領域。

二、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服務人員不精、不專,缺乏人才競爭力

雖然三亞市律師、公證員、調解員學歷和年齡分佈都比較合理,但是專家型人才、專業化隊伍缺乏,律師和公證員中碩士以上學歷人員佔比達20%,對金融證券、知識產權、海商、涉外經濟等高新尖業務幾乎沒有涉足,絕大部分都屬於“萬金油”型法律服務人員,傳統業務也鑽研不深。

(二)法律服務機構規模小,業績差,缺乏品牌競爭力

截至2017年,三亞市律師僅有311名律師,平均每家律所僅有13.5人,全市律師人數不足北上廣發達地區一家中型律所的人數;全市公證員僅有7名,且連續3年零增長或負增長,年創收超過千萬的律所僅有6家,公證處業務收入不足800萬元。全市缺少在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有知名度的本土律師事務所或公證機構。

(三)人民調解員的專業化水平不高、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建設稍顯滯後

三亞市基層人民調解員大部分由村幹部擔任,專業知識欠缺,且大多數人員還身兼數職,難以專心、細緻、深入地開展調解工作,專職化的人民調解員隊伍還未完全建立起來,調解員隊伍的整體數量和質量與新形勢下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對標全市當前矛盾糾紛的主要類型,專業化的調解組織建設也不夠到位。

(四)司法行政機關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能力建設需強化

作為管理者的司法行政幹部宏觀管理的能力還不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備,理念、技能以及社會管理方式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與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相匹配的能力素質還需要不斷提高。

三、精耕法律服務助推海南自貿區(港)建設

對標習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的要求,筆者認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上下功夫,在“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上下功夫,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上下功夫,在“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上下功夫,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切入,為全省、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一)完善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一是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整合法律諮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公證服務、律師服務法治宣傳、相關業務等多項法律服務職能,建設三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打造“窗口化、綜合式、一站式”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普惠性、公益性、人性化和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的實體平臺。結合“12348”熱線、普法機器人、微信公眾號等多種科技化服務,紮實推進司法行政“放管服”工作,努力讓群眾“最多跑一次”。

二是精準對接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門戶,對接司法部、海南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網站集群,推進政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建設,不斷提高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和服務效能,通過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終端為三亞市民遊客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通過貫通實體平臺和網絡平臺,實現功能互通、信息共享、高效聯動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二)建設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公共法律服務機構

一是“借船出海”,引進和培育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法律服務機構。藉助金杜、德恆等國內知名國際化律師事務所廣闊的全球法律服務網絡和巨大法律人才庫,依託他們的國際視野、資源和對本土的深入理解,為海南自由貿易區(自貿港)建設,為政府和中外企業等機構提供全方位、跨法域、綜合性的高品質法律服務。

二是“借梯登高”,建立國際化、多元化、便利化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充分發揮調解依法合規、省錢高效、保密方便的特點,加快設立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特邀一帶一路商事調解中心、前海香港商事調解中心等專業化調解組織和專家學者、資深律師、企業家等組成調解員團隊進駐調解中心、為三亞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提供新途徑。利用仲裁機構的國際性、開放性、中立性和公平性延展法律服務,與省司法廳和三亞仲裁委員會對接,在海南國際仲裁院的基礎上申請設立海南國際仲裁院三亞分院。

(三)打造一支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法律服務隊伍

一是招才引智,用好“人才紅利”。主動引進具有金融、財會、海商、貿易相關專業的高層次法律服務人才和高端法律服務團隊,試點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探索境外律所和內地律所合夥聯營,建立有序的法律服務開放合作機制,配套出臺相關的制度措施,如《關於加快發展自貿區法律服務行業的意見》以及《境外律所與內地律所在三亞市實行合夥聯營試行辦法》,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等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

二是築巢引鳳,發揮“外腦優勢”。推動三亞設立“法智計劃”工作站、高端法律智庫等引才平臺,推動國際法律學術會議、法律專業論壇在三亞舉辦。支持海南法律服務機構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柔性使用國內外法律人才智力資源。

三是苦練內功,拒絕本領恐慌。順應海南自貿建設的法律服務人才需求,建立“法律服務人才庫”,針對本地法律服務人員特點和專長,進一步建立健全優秀法律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實施三亞名律所品牌計劃、名律師人才計劃,出臺三亞關於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制定《三亞市法律服務行業領軍人才培養實施方案》,推薦律師行業領軍人才參加省司法廳組織舉辦的高端律師人才業務培訓,引入一批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航運等法律服務領域的高端人才,發展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高層次、高技能的複合型法律服務人才。

(四)提供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優質法律服務

一是圍繞“十大產業”發展,提供精準法律服務。組建專門的法律服務團隊,主動圍繞旅遊業、新興科技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醫療健康產業、金融業、會展業、海洋產業、現代物流業、教育科技文化產業、房地產業等三亞“十大產業”建設的總體要求,緊密跟進,主動為“一支柱兩支撐”重大項目建設當好法律參謀,重點關注生態環保、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產權保護等領域,通過參與洽商談判、提出法律意見建議等方式提供精準優質的法律服務。

二是抓準開放需求,為投資貿易合作和資金融通提供法律服務。積極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等提供法律服務,為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等新的商業業態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提供法律服務,為金融合作提供法律服務,防範融資風險,拓展保險機構的出口信用保險、境外投資保險等新型保險法律服務,代理涉外保險理賠、索賠業務,依法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三是依託科技力量,以智能化提升法律服務效能。主動擁抱大數據,推動“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開闢公共法律服務新陣地。跟國內知名法律服務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引入智能法律服務數據庫,創造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專業知識資源,對法商及行業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滿足不同群體在合規體系、客戶管理、訴訟策略制定、風險管控、投資評估及戰略決策等方面的需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法律服務“貼身不走,時刻在線”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