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2018年春,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随即,海南省委召开七届四次全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的《任务清单和责任分工》,全面部署工作。三亚市委、海南省司法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的行动计划、任务细化分解方案,司法行政部门的重点任务是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在新形势下,三亚市司法局迅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从4月中旬至今,分批次组织人员赴浙江、上海、广东、北京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自贸区(港)的公共法律服务,重点调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涉外商事纠纷解决、国际化的法律服务机构建设、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培养等等。通过学习借鉴,搭建平台、招才引智、补齐短板,努力提升三亚市司法行政部门服务自贸区(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为三亚市担纲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三亚市法律服务基本情况

本文主要选取三亚市律师、公证、人民调解作为分析对象,从中审视三亚法律服务工作的现状,具体从队伍、机构、业务量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法律服务队伍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由上图可见,三亚市律师和公证员队伍学历层次大多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律师以40岁以下的青年律师为主,但公证员队伍年龄层偏老龄化,集中在51岁以上。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大部分调解员为大专、高中、初中学历,年龄层集中在41岁以上。

(二)法律服务机构和业务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由以上图表可见,三亚市律师和公证业务主要集中在诉讼代理、咨询代书、委托书公证、证据保全等传统业务领域,仲裁业务量偏低,新兴科技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金融业、会展业等新型业务开拓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创收水平不高。2016—2017年,三亚市律师行业涉外服务案件数量为0,公证处涉外公证业务1744件,仅占总业务量的6.2%,全市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仅有3家。

(三)2015—2017年三亚市基层矛盾纠纷情况

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精耕法律服务 助力自贸区(港)建设|“我为自贸区建设建功立业”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展「十六」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近三年,三亚市基层调解组织每年调解的矛盾纠纷案件均达1200宗以上,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邻里、土地和家事三个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服务人员不精、不专,缺乏人才竞争力

虽然三亚市律师、公证员、调解员学历和年龄分布都比较合理,但是专家型人才、专业化队伍缺乏,律师和公证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20%,对金融证券、知识产权、海商、涉外经济等高新尖业务几乎没有涉足,绝大部分都属于“万金油”型法律服务人员,传统业务也钻研不深。

(二)法律服务机构规模小,业绩差,缺乏品牌竞争力

截至2017年,三亚市律师仅有311名律师,平均每家律所仅有13.5人,全市律师人数不足北上广发达地区一家中型律所的人数;全市公证员仅有7名,且连续3年零增长或负增长,年创收超过千万的律所仅有6家,公证处业务收入不足800万元。全市缺少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本土律师事务所或公证机构。

(三)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稍显滞后

三亚市基层人民调解员大部分由村干部担任,专业知识欠缺,且大多数人员还身兼数职,难以专心、细致、深入地开展调解工作,专职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调解员队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与新形势下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对标全市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专业化的调解组织建设也不够到位。

(四)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能力建设需强化

作为管理者的司法行政干部宏观管理的能力还不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备,理念、技能以及社会管理方式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相匹配的能力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

三、精耕法律服务助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

对标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的要求,笔者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在“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上下功夫,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下功夫,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为全省、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完善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法治宣传、相关业务等多项法律服务职能,建设三亚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窗口化、综合式、一站式”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人性化和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平台。结合“12348”热线、普法机器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科技化服务,扎实推进司法行政“放管服”工作,努力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二是精准对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门户,对接司法部、海南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网站集群,推进政务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和服务效能,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为三亚市民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贯通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实现功能互通、信息共享、高效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建设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

一是“借船出海”,引进和培育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法律服务机构。借助金杜、德恒等国内知名国际化律师事务所广阔的全球法律服务网络和巨大法律人才库,依托他们的国际视野、资源和对本土的深入理解,为海南自由贸易区(自贸港)建设,为政府和中外企业等机构提供全方位、跨法域、综合性的高品质法律服务。

二是“借梯登高”,建立国际化、多元化、便利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依法合规、省钱高效、保密方便的特点,加快设立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特邀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前海香港商事调解中心等专业化调解组织和专家学者、资深律师、企业家等组成调解员团队进驻调解中心、为三亚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提供新途径。利用仲裁机构的国际性、开放性、中立性和公平性延展法律服务,与省司法厅和三亚仲裁委员会对接,在海南国际仲裁院的基础上申请设立海南国际仲裁院三亚分院。

(三)打造一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法律服务队伍

一是招才引智,用好“人才红利”。主动引进具有金融、财会、海商、贸易相关专业的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和高端法律服务团队,试点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境外律所和内地律所合伙联营,建立有序的法律服务开放合作机制,配套出台相关的制度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自贸区法律服务行业的意见》以及《境外律所与内地律所在三亚市实行合伙联营试行办法》,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是筑巢引凤,发挥“外脑优势”。推动三亚设立“法智计划”工作站、高端法律智库等引才平台,推动国际法律学术会议、法律专业论坛在三亚举办。支持海南法律服务机构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柔性使用国内外法律人才智力资源。

三是苦练内功,拒绝本领恐慌。顺应海南自贸建设的法律服务人才需求,建立“法律服务人才库”,针对本地法律服务人员特点和专长,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三亚名律所品牌计划、名律师人才计划,出台三亚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三亚市法律服务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推荐律师行业领军人才参加省司法厅组织举办的高端律师人才业务培训,引入一批涉及投资、贸易、金融、航运等法律服务领域的高端人才,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法律服务人才。

(四)提供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优质法律服务

一是围绕“十大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法律服务。组建专门的法律服务团队,主动围绕旅游业、新兴科技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医疗健康产业、金融业、会展业、海洋产业、现代物流业、教育科技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三亚“十大产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跟进,主动为“一支柱两支撑”重大项目建设当好法律参谋,重点关注生态环保、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产权保护等领域,通过参与洽商谈判、提出法律意见建议等方式提供精准优质的法律服务。

二是抓准开放需求,为投资贸易合作和资金融通提供法律服务。积极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提供法律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的商业业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为金融合作提供法律服务,防范融资风险,拓展保险机构的出口信用保险、境外投资保险等新型保险法律服务,代理涉外保险理赔、索赔业务,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是依托科技力量,以智能化提升法律服务效能。主动拥抱大数据,推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开辟公共法律服务新阵地。跟国内知名法律服务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引入智能法律服务数据库,创造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知识资源,对法商及行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满足不同群体在合规体系、客户管理、诉讼策略制定、风险管控、投资评估及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法律服务“贴身不走,时刻在线”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