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江珍稀鱼类生存 贵州赤水河渔民“转业”上岸

刚开始还不太适应,落大雨时还担心船是否停靠安全,现在已经习惯不打鱼的生活了。"51 岁的 " 渔民 " 汤永盛说。

12 岁开始打鱼的汤永盛,家住贵州省赤水市葫市镇翠簧社区三组,这里依山靠河,汤永盛家门口数米远的地方就是赤水河。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无筑坝、可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河里常年生活着 160 多种鱼类,其中 46 种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 退捕上岸之前,我一天能在赤水河打到 12 斤至 20 斤野生鱼,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汤永盛说,为保护赤水河鱼类资源,2016 年 9 月,他响应政府号召转产转业,并用政府补偿他的 17 万元资金,开了一家竹筷加工厂,一年收入也有七万多元。

两年前,记者采访赤水河渔民周文贵时,因时常日晒雨淋的缘故,脸庞、手臂黝黑。两年之后,他看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 不用下河打鱼,转为金钗石斛种植户后,人都变白了,日子也比打鱼轻松。"

在赤水河打鱼 30 年的周文贵,曾看着赤水河的鱼类资源一天天减少。"20 多年前,我平均一天能捕到二三十斤野生鱼,后来平均一天只能捕到八九斤鱼,而且捕的鱼个头越来越小,当政府实行赤水河全面禁渔时,我举双手赞成。"

为全面加强赤水河贵州段鱼类资源的保护,2017 年 1 月 1 日,贵州省率先启动长江流域赤水河贵州段 10 年禁渔工作,并对赤水、习水、仁怀 3 县 ( 市 ) 291 户有合法捕捞证的渔民实行转产转业,每户平均补偿 15 万元左右。

" 按照收入不减少、生活质量不下降原则,政府积极帮助 291 户渔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餐饮、竹木加工等,实现渔民稳定退捕上岸、发展其他生产。" 贵州省渔业局局长刘有明说,随着渔民成功退捕上岸,赤水河贵州段每年减少了 60 吨的鱼类捕捞量,大大促进赤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

" 未来赤水河流域鱼类保护重点将是依法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活动,并加强赤水河鱼类的科学研究和增殖放流活动,通过这‘一增一减’全面提升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 刘有明说。 ( 记者 李平、李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