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巨头裁员数千人,只为做这些事?国内药企也要大裁员吗?

9月份,多家跨国药企巨头像商量好的一样,纷纷对外宣布裁员信息。

对全球医药行业而言,这似乎代表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因为这些药企巨头们在裁员时纷纷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转型”。这是否代表着医药市场将迎来巨变?又将如何影响老百姓看病吃药的现状呢?

跨国药企巨头裁员潮到来,国内药企抢人的好时机到了?

跨国药企巨头裁员数千人,只为做这些事?国内药企也要大裁员吗?

日前,诺华(2017年全球制药巨头营收第4名)宣布将在其总部瑞士裁员2200人,其中包括700名营销服务部门人员和1500名一线生产工人;

日本武田制药(日本最大制药商)宣布在美国范围内裁减480名基层医药代表,并将研发部门600名员工和疫苗部门150名员工从芝加哥搬到了波士顿;

诺和诺德(糖尿病领域全球领先)则宣布将重组其研发部门,在中国和丹麦裁员400人。据悉将有30名中国研发中心员工受到影响。

此前,还有葛兰素史克、罗氏、赛诺菲、艾尔建、辉瑞等企业于今年接连宣布裁员计划。外资药企裁员潮滚滚而来,难道国内药企抢人的好时机到了?

未必。据卫士蓝高端猎头了解,这些跨国药企裁员的主要对象分别是医药代表、高失败率的新药研发部门人员、非核心业务部门人员。这些被裁人员的能力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排除会有遗漏的珍珠。国内药企在挖人的时候,可要小心分辨人才质量了,必要时可以通过具备人才识别能力的猎头来鉴别人才。

裁员主要源于战略调整,药企巨头向细分领域转型靠拢

跨国药企巨头裁员数千人,只为做这些事?国内药企也要大裁员吗?

那么,这些跨国药企巨头为什么要裁员呢?是他们的经营出现了问题吗?

在卫士蓝高端猎头看来,不外乎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其全球战略调整,开始聚焦细分领域,引发裁员;二是,药企之间流行并购整合、产品线外包,冗余人员被裁;三是,节省经营成本,投入到优势业务中区,也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面临着非常大的资金及风险压力,几十亿美金砸下去可能连个新药的皮毛都还没有摸到。所以很多药企选择放弃占比较小、研发进度缓慢的业务,专注于细分市场优势的业务板块。如辉瑞辉瑞已停止其所有的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的新药开发。对于这些药企巨头而言,一个产品组的裁撤或外包,几乎会波及到近千名员工被裁。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药企产品线外包后,接盘侠中总是不乏中国药企的身影。当跨国药企通过裁员、外包等措施,聚焦细分领域发力新药研发时,国内药企又在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跨国药企正在逐渐被国内药企超越,医药代表成裁员潮最大牺牲品?

跨国药企巨头裁员数千人,只为做这些事?国内药企也要大裁员吗?

​曾经,对国内医药从业人员来说,跨国药企就是最佳职业选择之一。无论是薪酬待遇、福利制度,还是培训体系,职位晋升,跨国药企都要领先于国内药企。

但是,随着产业趋势变化和中国医药的崛起,跨国药企的优势已经渐渐消退。单从薪酬待遇上来看,国内药企为高端人才开出的工资并不比外企少。而且在职业发展空间上,一些经验丰富,尤其是老一代医药职业经理人,在国内药企更有上升空间。

然而,有一个岗位,不管在国内药企还是跨国药企,都过的不那么舒心,那就是医药代表。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按病种付费等政策,影响着老百姓看病吃药,也都影响着医药行业的从业环境。

国内医药代表曾经月入过万、数万的时代,也随着新政策的来临而逝去了。2016年我国医药代表平均月收入9115元,2017年则下降至7682元。据卫士蓝高端猎头调研,医药销售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的管理制度,让不少医药代表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转行已经成为医药代表中的流行。

那么问题来了,医药代表的工资都降了,你觉得药品的价格降下来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