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造血」拔窮根——興國縣龍口鎮採訪記事

“我在村裡的無花果基地打工,閒時還會去扶貧車間領一些衣服回家縫製。更讓我覺得心裡踏實的是,承包的30多畝臍橙園眼看每年都要有穩定收益了。”年過40歲的興國縣龍口鎮睦埠村村民鄒小蘭告訴記者,早年丈夫因車禍失去勞動能力,一家六口生活陷入困境。如今每月務工收入2000多元,加上種植臍橙、土地入股分紅等收入,已於去年底成功脫貧摘帽。

像鄒小蘭這樣受益於產業扶貧、實現穩定就業、成功脫貧的貧困戶,在龍口鎮越來越多。

如何拔掉窮根,讓老百姓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唯有發展產業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當前,龍口鎮正在這條“根本之策”上一路探索前行。

激發百姓內生動力

9月19日,秋老虎持續“發威”,太陽火辣辣地照在山頂上。村民們在山頂揮汗如雨,移栽一棵棵成型的原齒野芽椿樹。把樹移到陽光更好的地方多曬太陽,等到春節的時候,它的果實會更紅豔。

“別看現在山頭上那麼多貧困戶熱火朝天干活,之前是怎麼也叫不動他們的。”龍口鎮黨委書記陳平告訴記者,“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發現貧困戶的心裡有個字叫‘怕’。”

怕什麼?怕做事拿不到錢,怕東西賣不出去,怕遭了天災沒有保障……為了幫助貧困戶克服“怕”的心理,扶貧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你們出地出山林有分紅,出力有工資。老闆出苗出肥料管銷售,還有省林業廳派來的專家出技術……有黨和政府幫你們撐腰兜底,不用怕!”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做通了,第一步如何邁開?貧困戶致富增收不僅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對此,扶貧工作隊在整合了鎮裡6000多畝山林的基礎上,陸續引進裕豐園林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有實力的企業前來投資開發。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合作領種、政府資金折價入股、轉移就業、土地流轉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致富。

“目前,光裕豐一家就帶動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289戶,戶均純收入最高可達12000元。”龍口鎮常務副鎮長丁煜峰介紹,“貧困戶按照5萬元資金入股,每年有3500元的分紅收入。同時,我們還把2017年度統籌涉農資金中的200萬元產業扶貧項目折股量化為村集體股份,可連續10年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30萬元保底分紅。”

“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精神貧困”是脫貧攻堅路上難過的坎、難爬的坡。“如今有了效益,加上合作社免費給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管理,鼓勵他們開墾荒地領種容器苗並統一回收,貧困戶的信心更足了,紛紛主動加入隊伍。”丁煜峰說。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初,該鎮貧困人口1149戶5012人,貧困發生率20.3%,比全縣平均水平高了2.18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底,全鎮貧困人口減少了373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5.2%。陳平說:“產業的發展帶動,讓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脫貧摘帽。”

因地制宜找準方向

“激活貧困戶內生髮展動力的背後,還需要有實實在在、因地制宜的扶貧產業來支撐,我們沒有因為林業扶貧這一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績就止步不前。目前,我們還在不斷探索適合龍口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讓貧困戶真正富起來。”陳平說。

“我有個患有腦癱、癲癇病的孫子要照顧,所以走不遠,年紀大了也幹不了重活。兒子外出打工掙錢養家不容易,我不能成為他的負擔。”嶂下村貧困戶劉志欄說。

去年在嶂下村扶貧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正禽養殖合作社入駐該村,免費為貧困戶搭建雞棚和提供優質種雞、飼料、中藥等,並組織技術培訓。劉志欄先後領回了100餘隻雞苗,每隻雞餵養回收後可獲得補貼50元。目前,該村51戶村民參與合作領養,佔貧困戶的41.12%,戶均增收7000元。

“現在雞苗供不應求,合作社對雞苗質量要求高,大家都在耐心等待。”贛州市企業離休幹部管理中心駐嶂下村幫扶幹部廖志梅說,“不過,我幫扶的貧困戶劉羅寶等不及了,他自己買了200只鴨子回來養,可見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越來越高。”

因地制宜,也要找到百姓意願的“最大公約數”。“睦埠靠水,有人提出發展養殖產業;睦埠有山,有人說要種臍橙。意見不統一,工作難開展。省林業廳下派的村第一書記建言,充分利用睦埠村的資源優勢和掛點幫扶單位的行業優勢,發展油茶產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睦埠村黨支部書記劉熙淮說。後來,睦埠村發展培育高產油茶苗20畝,村裡通過提供土地的形式入股基地,作為股東參與油茶苗培育基地的運營管理,油茶苗上市後按照目前市場價每株0.1元計算納入村集體收入,睦埠村就這一項可增收近5萬元。貧困戶不僅有土地流轉、在基地務工等收入,還可以享受村集體收入分紅,實現多渠道增收脫貧。

長效機制持續發力

脫貧致富不能只是“一錘子買賣”,如何探索建立可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成了龍口鎮黨委班子一直研究探索的問題。結合龍頭產業項目和本地的資源優勢,該鎮通過不斷拓展新的盈利方式,豐富扶貧產業結構和增收致富能力,來解決這一問題。

9月19日,陳平帶著我們來到了位於平江畔的睦埠村,眼前整潔的村容村貌令人眼睛一亮。“站在這裡,你根本想不出這個村子過去的模樣。”陳平笑道。

一圈看下來,只見三角梅種植基地裡花開正豔,水果採摘基地裡無花果掛滿枝頭、百香果讓人垂涎欲滴,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村史博物館默默訴說著周邊的變化。綠色和古色交相輝映,歷史和現實在這裡交融。

“睦埠村作為‘十三五’扶貧開發重點村,早兩年就開始實施整村推進。為了讓產業扶貧和當地資源優勢相結合,村裡引進大型綜合性時鮮水果採摘基地,以‘政府+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通過‘就近務工、村集體持股分紅’等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聯結覆蓋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000至6000元。全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576人減少至12人。”陳平說。

針對效益農業成長週期較長、經濟效益相對較慢的特點,該鎮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有計劃地佈局系列配套產業項目。結合本地實際,睦埠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去年睦埠村接待遊客近5萬人次,就是最好的印證。近年來,該村獲得全國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和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等多項榮譽。

產業扶貧,扶出高質量。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深入,龍口鎮的貧困群眾將全部甩掉“貧困帽”,踏上小康路。 (實習生 李可 記者 王雪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