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向来低调沉默的朴树,近来连发两条微博为纪录片《大三儿》

打call,不仅包场看电影,还分文不取,为影片改编了宣传曲《空帆船》

在影院看完电影的朴树说,“生活给他的是压抑,他却释放出正向的力量……我想为他做点什么”。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大三儿》的主人公叫叶云,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的昭乌达盟,身高只有1.1米,在家里排行老三。由于头很大,邻居从小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大三儿”。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除了先天不足,生活并没有对大三儿展现出友善的一面。

大哥二哥在运输公司开车,却在十几年前的两次车祸里相继离开,母亲也于去年去世。

如今,大三儿和83岁的父亲相依为命。

大三儿是一名清洁工,每天拿着拖把打扫工厂的楼道,工资不足2000元。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和别人一样,他经常买买彩票,希望有一天中个500万。另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梦想是——去一趟西藏,看看珠穆朗玛峰,看看布达拉宫。

交通的发达的今天,去西藏已经不是天大的难事,但是对于这个一直生活在四线小城市、收入微薄、身体欠佳的人来说,钱和高原反应是堵在出发前的两座大山。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大三儿和本片导演佟晟嘉是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在大三儿问到“如果纪录片消失你怎么办”之前,佟晟嘉拍片的主角一直都是带有标签的人物。

后来他才意识到,有一个最为温暖的地方被自己遗忘了,那里有最平凡的人和故事。他说,“为什么我不拍一个普通的生命”。

佟晟嘉将镜头对准大三儿后,他说“我的故事没有什么可讲的,我只是这个世界的负担。”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大三儿的身边有所有平凡的众生相。脾气很“硬”的父亲,开眼镜店的朋友阿皮,一帮普普通通的工友,会帮忙照顾父亲的朋友朱朱。

朋友们在饭桌上商量,如果途中出现意外,该如何行动,大三儿为了证明自己可以上高原,去医院做了个全身体检。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决心踏上西藏之旅的大三儿找朋友借了6000块钱,瞒着父亲提前写好了遗书,交给好朋友朱朱。大三儿说:

“为了这趟去西藏,不惜一切。”

跨越了4419公里,他顺利到达了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回家后的他,依然重复着往日的生活,去工厂工作,平静如水,但他却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和父亲在家吃饭,父亲没有批评他,津津有味的听着大三儿讲述关于西藏的见闻,用力的晃着大三儿给他带回来的转经筒。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大三儿从小就被划为弱势人群,面临很多事情时,被早早地判定为不可能,好强的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向光而生,坚定、通透。

这和他父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生于四川的父亲年轻时背井离乡,经历两个儿子和老伴儿相继离世的打击,依旧认真地活着,认真地做饭、吃饭,八十多岁的年纪,用着时髦的手机铃声,仿佛不曾经历苦难。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佟晟嘉问大三儿,“大家都说是来西藏净化心灵,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心灵被净化?”

大三儿说:"我感觉我的心灵挺纯净的,稍微净化净化就行了。"

“什么是心灵纯净?”

他说:"我不祸害人。"

"不祸害人"算是一句赤峰方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节约勤俭,好好生活;二是不做对不起别人、坑害别人的事。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佟晟嘉用不俯视也不仰视的镜头,不去夸大不幸,也不张扬那份品格,用极其平实的镜头记录了大三儿在从出生就被写好的剧本上,计划良久的一次“违规”。而大三儿的生活也一如既往的继续。

那些奔走在早高峰、晚高峰,在深夜喝醉,见证凌晨4点的城市人,和大三儿一样,即使人生艰难,却从未被钉在生活的十字架上。

朴树说,“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