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縣:「扶貧車間」開闢致富新天地

積石山縣:“扶貧車間”開闢致富新天地

傘布車間工人正在縫製雨傘。

今年7月20日,積石山縣特利強雨具加工廠發出第一輛裝載著2000打雨傘的貨車駛出廠門,發往廈門,標誌著該廠正式邁入運營軌道。

積石山縣特利強雨具加工廠今年7月投產後,接到的第一筆訂單是2700打雨傘,每打有12把,將於10月初交運廈門港,出口日本市場。為此,訂貨的臺商歐建良從廈門來到了臨夏,當他第一次踏上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源頭”——積石山縣時,這裡的一切讓他眼前一亮。他告訴記者,“以前只是耳聞,印象中的西北,戈壁荒漠、地廣人稀,而到了臨夏,看到的景象出乎想象:到處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臨夏群眾善良厚道。”這是初來乍到的臺商歐建良來到臨夏後的第一印象。

雨傘的交貨期限眼看一天天臨近,歐建良再次來臨夏實地考察生產進度,看到雨傘加工生產流水線上,40多名當地工人嫻熟操作,他看到的場景使他更加加深對臨夏的印象和臨夏人辦事的信譽度。

積石山縣招商引資項目特利強雨具加工廠,經廈門市海滄區牽線搭橋,廈門海投集團供應鏈公司、廈門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與積石山縣政府簽約,三方共建積石山縣海滄產業運營有限公司,吸納縣城及附近鄉鎮151名貧困婦女報名參加,並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技術培訓後上崗,給參加培訓人員每人補貼2500元,邊培訓邊操作,計件工資每月2100多元。已招收的97名員工中,多為精準脫貧建檔立卡戶,有3名聾啞殘疾人,解決了困難群眾就近就業問題。

“雨傘加工有四道工序,三個月後成為熟練工,人均月收入2100多元。”廠家技術員楊桃生說,他6月19日來積石山縣時,起初感到人生地不熟,現在和工人們打成一片。跟他一起從廈門來的技術員有5名,還有5名當地技術員,傘骨車間的張國霞便是其中一位,她家住在胡林家鄉張豆家村,通過培訓成為熟練工,進廠兩個月做了車間機組管理員兼統計員,每月薪酬收入2600元,加上計件工資,掙得比別的工友多。

今年20歲的李愛蓮正在電動傘骨衝床操作,已上了一個多月的班,家住關家川鄉關集村的她,上個月掙了2412元工資。她說自己掙的不算最多,傘骨車間上月收入第一名的是樊大桃,家住吹麻灘鎮林坪村,上月拿到了2769元。劉集鄉河崖村青年農民許生巖,組裝傘骨20打,每天能掙60多元。

“加工傘骨、縫接傘布,技術含量不高,下一步我們將向鄉鎮村延伸,物料能在村莊加工,可家庭生產,時間靈活,自主支配,熟練工月均能拿到3000元以上。”積石山縣海滄產業運營有限公司經理殷國玉對記者說。

探索嘗試脫貧新模式,先得轉變勞務觀念。針對初期招工難的問題,特利強採取了“扶貧工廠(總廠)+扶貧車間(貧困村加工點)+貧困戶(散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助力積石山縣脫貧攻堅扶貧車間發展雨具加工產業鏈。積石山縣招商局局長馬生暉說,力爭實現產值5000萬元,實現300人就業,三年內計劃帶動800至1000人就業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產值億元以上。

“廈門到臨夏2500多公里路程,物流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綜合考慮,我們看中的是勞動力市場優勢,深化廈門與臨夏東西部扶貧協作領域,把雨具生產基地建到臨夏,拓展市場空間的同時,拓寬當地貧困群眾脫貧途徑,兩地合作發展,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目標,是我們看重的著力點。”歐建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