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域

在上一期大西洋海域欄目中,我們瞭解到了大西洋海域的基本概況,以及包括大西洋海洋的基本地理面貌,也可以說在魏格納假說中,其證明發現了來自大西洋的形成是由兩個大陸陸地板塊的漂移分離而產生的。

太平洋海域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我們所生存依賴在這個藍色星球上面最大的海域海洋——太平洋。

太平洋海域

太平洋,意為“平靜的海洋”,由歐洲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發現命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五大洋麵積中最大的一個洋。太平洋的總面積為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而在南極洲剛形成之前,太平洋的原來面積為1億8130萬平方公里。

它從北半球北極一直延伸到南極海域,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則為南北美洲,太平洋總海域覆蓋著地球上約46%的水面及其約32%的總面積,比起地球上的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都還要大。

太平洋從北面到白令海峽即北緯65度至南到南極洲南緯85度之間,跨緯度151度。而從東到西經78度至西到東經99度,跨越了總共177個經度。太平洋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長度約21300千米,包括太平洋所屬海域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所屬海域的體積為69618.9萬立方千米。

太平洋海域

同時,也包括所屬海域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所屬海域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現在太平洋已知最大的深度為馬裡亞納海溝為最深11033米。馬裡亞納海溝北部以寬僅為102千米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過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的葛蘭姆地之間的德雷克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東南亞的印尼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東帝汶島,再經過東帝汶海域至澳洲的倫敦德里角,最後從澳洲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海域直抵南極大陸海域。

當然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海洋,在遠古地球時期隨著南極洲的形成,太平洋的面積有所縮小,但仍然能夠顯示太平洋的寬廣和浩瀚。除了太平洋的廣闊,伴隨它的同時是世界上島嶼、海灣、海溝和火山地震帶分佈最多的海洋海域。

太平洋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整個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群島島嶼弧線——海溝系列、大洋兩岸的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等等,這也就使許多科學家們對此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與眾不同形成的原因,長期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為此提出過許許多多有關於太平洋形成的假說,當然也有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其中還有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代時期19世紀中葉,歐洲的喬治.達爾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太平洋海域

當時達爾文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形成的早期時候,當時的地球處於半熔融狀態,同時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運動。如果將當時海洋的潮汐運動的振動週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週期相同,就會發生共振現象,如果振幅的幅度越來越大,最終就會可能引起局部破裂,導致部分太平洋板塊的物質物體飛離地球表面,而形成了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逐發展成為了太平洋”。

當然這是在達爾文根據他的進化論中所研究發現的結果得出的結論。不過現代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和驗證發現表明,在遠古時期的地球形成的早期,月球是一顆在宇宙遊離不定的流星體,在經過木星,脫離了木星引力後,與早期的地球產生了碰撞,導致了地球和月球的大量物質碎片飄入太空,經過地球的引力牽扯捕獲後,月球最終成為了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直到經歷了億萬年的演變和進化,才有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美麗的月亮。

在近代時期由於科學家們發現了月球的密度與地球的淺部物質的密度相似,其中包括了地幔的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都很相似。同時科學家們也確實觀測到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來愈快的現象,這便是達爾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說”的原因,但是有一些研究學者則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質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快於4.43弧度/每小時,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出去的,月球的運行軌道應該在地球的赤道面上,然而科學家證明了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說”事實並非如此。

在上世紀美國的宇航員從月球表面採集的月球岩石來看,月球的岩石大多具有很古老的年齡值(45.5億年左右),而在地球上發現的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僅僅為38億年,這顯然也與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說”相互矛盾。終於科學家們發現了,地球在太陽系中臨近的星球,比如火星、金星、水星等均有廣泛發育的隕石撞擊坑,有的隕石撞擊坑規模相當巨大。這也就使得科學家們想到,地球在遠古時期的早期有可能遭到來自宇宙中的隕石撞擊。

太平洋海域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歐洲的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時期的流星撞擊而成。並且他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幾乎是月球的兩倍,但是可惜沒有足夠的證據。同樣,眾所周知,科學家們證明月球上沒有活躍的地質構造活動,月球月殼演化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來自隕石的撞擊。

月球表面的月海就是月球早期宇宙中小天體的猛烈撞擊而形成的近於圓形的隕石坑窪地,其月球表面遭隕石碰撞後由稍後噴溢的暗色月球月海玄武岩物質所填充。再打的月球月海則是風暴洋,而風暴洋的面積達500萬平方千米。

將月球月海與之將太平洋相對比,可以看到以下的幾個特徵:

一、月海在月球表面上的分佈是不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表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是偏隅於地球的另一方向,這反映了遠古地球早期太平洋遭撞擊作用而形成的隨機性。

二、月海具有圓形的外邊緣輪廓,並比月球表面陸地平均低2~3千米;太平洋的整體形狀也大致呈現圓形,比環太平洋周圍大陸的高度低3~4千米。

三、地球的大陸由年代較久遠古老的、密度較小的硅鋁質岩石構成,而海洋則由年代較輕、密度相對較大的玄武質岩石組成,同樣月球的形成的原因也是這樣,月海也是由年齡較輕的玄武質岩石構成的。

四、地球上的地殼厚度較大,相介於30~50千米的厚度,而海洋洋底地殼則一般為5~15千米的厚度;月球也同樣具有類似的情況,月球月陸的地殼厚度一般厚為40~60千米,而月海的地殼厚度則為一般小於20千米構成。

五、重力測量證明,月球月海的重力值具有明顯的異常,太平洋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比起周圍的大陸也具有較高的重力值。

六、月球月海周圍有山脈相連環繞,而太平洋周圍同樣也是山脈海嶺相連。

七、在如今太平洋洋底發現有邊緣和中央的海嶺,而在一些比較大的月海中也發現了可見有梯型的隆起,分佈於月海的中央和邊緣地帶。

八、在太平洋東部具有的群島島嶼弧線、邊緣海域,從海洋洋底地殼過渡為大陸陸殼的過渡區,在一些月球月海邊緣也發現了可見有所謂的“類月海”的過渡區。當然,與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在月球月海所沒有的其他特徵。如太平洋中的地質構造岩漿活動,反映了太平洋海底擴張的海底磁性條帶,還有在太平洋周圍的山脈連接上可見有很多明顯的多層褶皺構造和花崗岩岩漿活動,而這些則在月球上沒有。

太平洋海域

當然諸如此類的差別,科學家們至今以為是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質量和體積造成的緣故。

綜上所述,太平洋是在遠古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的隕石撞擊盆地。但是在漫長的地質史時期的演化和發展中,太平洋經歷過了很多次的改造。

太平洋地理的區分,太平洋通常以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為界,分為南、中、北太平洋,或是以赤道為界分為南、北太平洋,當然也有以東經160度線為界,分為東、西太平洋。

北太平洋主要屬海有我國的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等。中太平洋的主要屬海是位於南迴歸線、北迴歸線之間,地處熱帶地區,主要有我國的南海、爪哇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等。南太平洋則是南迴歸線以南海域,主要屬海有塔斯曼海、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和阿蒙森海區域。

太平洋的地質環境中安山岩線是太平洋地質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的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石以及各個大陸邊緣沿線的半沉降火成的長英系岩石分隔開來。安山岩線則沿著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亞洲的勘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大洋洲的所羅門群島,直達南半球的新西蘭;亦向東北延伸至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其中美洲墨西哥地區,再折返回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地區。而亞洲的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大洋洲的新西蘭、澳洲等,和亞洲的東部延伸地區全部在安山岩線以外。

太平洋海域

太平洋中完全處於太平洋海域內的最大陸地是新幾內亞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第一大島嶼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第三大島嶼是加里曼丹島),太平洋上的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線和南緯30度線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全部被海水覆蓋。

連接夏威夷群島、復活節島和新西蘭而成的波利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圖瓦盧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等。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還有許多的密克羅尼西亞小島,當中也包括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海域則有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群島島嶼以及還有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所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組成的。

太平洋海域

太平洋中的島嶼類型有很多種,地理地質上的四個類型的島嶼都有:陸地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陸地邊緣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地區,包括現在的新西蘭、新幾內亞島、菲律賓島、我國的臺灣島等,這些島嶼離附近的大陸較近,在很久以前遠古地球時期就與大陸相連。太平洋中的火山島,如干維爾島、夏威夷群島和所羅門群島等,這些島嶼直到迄今為止仍然還有很多的活火山活動跡象。

太平洋中的島嶼眾多,總共約有島嶼一萬多個,其島嶼陸地總面積為44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佈在西部邊緣海域地區,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亞島等,而太平洋中部則有很多星羅棋佈般的海洋島嶼(如火山島、珊瑚礁等)。

太平洋海底區域也被劃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海盆約佔太平洋海底總面積的87%,200~2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佔7.4%,20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佔5.6%。而太平洋北半部有巨大的海盆,西部則有多條群島島嶼弧線,島嶼弧線外側則有深海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域有寬闊的大陸架海域,中部深水區域水深多超過5000米左右。

太平洋海域

在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的中部海域深水區則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而大部分海底海盆則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海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的面積則比較小。

太平洋海域

在全球的火山地震帶當中,有全球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帶集中在了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部邊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頻繁最劇烈的地帶,其中活火山有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而在本區域內的地殼運動和海底擴張的作用下,地震也時有頻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