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來自:富途資訊

10年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10年後,問君能有幾多慘,莫如滿倉趣頭條。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圖自網絡

眼見它高樓起,又見它樓塌了

剛剛過去的不足半月時間對於趣頭條來說可謂是“驚心動魄”:

上市首日便收漲128%,盤中更因漲幅過快先後觸發5次熔斷,甚至一度飆升至20.39美元;而後次日便暴跌41%,隨後接連大跌,頹勢不減。

美東時間27日,趣頭條股價最低跌至6.55美元,短短數日趣頭條從高點處已暴跌近68%,淪為近日來美股“破發潮”中的又一中概股!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趣頭條這一波漲跌著實兇猛,連那些對港美各類作妖股早已司空見慣的股市老韭菜們,也不免冷汗飆升。真真應了一場景:眼見它高樓起、又見它樓塌了。趣頭條這場堪稱慘烈的大型“塌方”現場,是有小人暗中作祟,還是怪自己本身實力菜、撐不住場子呢?


“假貨”拼多多,“低俗”趣頭條?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拼多多、趣頭條logo(來源:官網)

提到趣頭條便不得不提拼多多。他們是一對典型的“難兄難弟”,雖兩者都自詡為互聯網三四線下沉廣闊空間的開拓者,但“假貨”拼多多、“低俗”趣頭條的名頭卻更被人所知和認可。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9個月後小弟趣頭條就誕生了。兩者皆瞄準了三四線這塊似乎並非主流的市場大蛋糕,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避開了競爭早已白熱化的一二線市場,另闢途徑,上山下鄉收割三四線流量。

長期被忽視的市場一旦被髮掘,爆發的潛力是巨大的。截至2018年6月,不到三年時間,拼多多已擁有超3億用戶、百萬級商家和超400億元月GMV,而趣多多安裝用戶數也已達1.33億人,近3個月的MAU和DAU分別為3210萬和1230萬。巨量的用戶直接將拼多多和趣頭條輕鬆送上市,在巨頭流量爭奪戰中撕開一道血路。

研究拼多多和趣頭條,可以發現兩者一個有趣的共同點:拼多多的創新點在於採用“熟人社交電商”模式從阿里系+京東系的雙寡頭中突圍;而趣頭條採用

閱讀返利、師徒系統帶來大量新用戶,提升用戶留存。聽起來是不是莫名感覺有點類似?似乎都在做“熟人生意”。

拼多多就不多說了,一開微信滿屏的“幫我砍一刀”,宛如大型病毒擴散現場;趣頭條倒是更顯直白些,打著“讓閱讀更具價值”的口號,簡單粗暴地用“撒幣”方式拉新留存。畢竟現在是信息密集爆炸的時代,市面上各類內容類APP層出不窮,根本不缺優質內容,也不缺優質平臺。趣頭條之所以能短時間脫穎而出,可不就是靠的不管不顧的現金激勵機制嗎?


流量挖掘機 or 人民幣粉碎機?

打開趣頭條的APP:

新人註冊,“給錢”;看資訊,“給錢”;邀請好友註冊,"給錢";邀請好友看新聞,"給錢";......

簡單粗暴,財大氣粗,真叫人喜歡。

尤其是邀請新用戶註冊這一塊,趣頭條表現得更是不予餘力:之前是師徒制,收個徒弟可得8元現金,如果徒弟堅持看新聞,師傅還能繼續拿錢;徒弟如果繼續收徒弟,師傅還能拿到"徒孫"的錢......聽起來真的很有誘惑力,這種“人頭上貢”機制,是不是和某些傳銷機制有的一拼?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趣頭條“任務”界面(來源:趣頭條APP)

現在的趣頭條上市了,自然不能如此高調,也更改了拉新機制。現在拉新是三天內邀請6位好友獎勵60元,也算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花錢買用戶了。然而趣頭條的錢當真是如此好賺的嗎?

打開谷歌搜索"趣頭條",出現了近150萬關於"封號"的搜索結果。用戶吐槽最多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每日看新聞、帶徒弟賺金幣,好不容易等可以提現了,結果號無緣無故被客服封了。150萬個搜索結果,看來封號之舉,絕非個例。

再看趣頭條的內容,畢竟其也標稱自己是內容聚合器,歸根到底內容質量還是最根本的核心競爭力。但是當瀏覽趣頭條的信息流時,到處是隨之可見的廣告及一些質量較低的文章。所以有用戶調侃稱,別的平臺是資訊裡放廣告,趣頭條是廣告裡找資訊。這時候就不得不感嘆,為了賺金幣而每天瀏覽趣頭條的用戶們,敬你們是條漢子!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趣頭條“新聞”界面(來源:趣頭條APP)

如此說來,趣頭條作為一個內容平臺,不具基本內容優勢,倒像是一個網賺平臺,吸引用戶停留的無非是現有的現金獎勵罷了。不得不讓人懷疑,一旦投資人的錢燒光了,趣頭條用錢支撐起的海量用戶,怕是要瞬間翻臉走人。

所以看起來各方面都平淡無奇、甚至不很靠譜的趣頭條,到底有啥能力可以在開盤首日一度漲200%呢?


股價暴漲不稀奇,傳言背後有高人

有利可圖的趣頭條讓三四線的用戶們趨之如騖,而資本的熱炒對股價的暴漲暴跌功不可沒。用戶們只想通過趣頭條掙點小錢,但資本顯然指望著趣頭條能狠撈一筆。

這些天的美股市場上,不僅是趣頭條,蔚來汽車過的也相當驚心動魄,股價上市第二日大漲75%,盤中一度超88%,而後便一瀉千里,至今頹勢未散。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比較趣頭條和蔚來汽車,兩者在某些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蔚來汽車是三年燒百億、產量業績雙不行的造車商;趣頭條是靠燒錢留用戶、玩著返利遊戲的"低俗版"今日頭條。兩者皆維持著鉅額虧損,業務模式又飽受質疑,現如今連股價走勢都十分相似。

其實,有媒體稱,趣頭條和蔚來汽車之所以如此表現全因背後有"高人"做陣。並且蔚來汽車與趣頭條被爆炒的資金來源中,有部分資金來源於晉中商幫"德御系"。

數年前那起讓華爾街震驚的穩盛金融案,讓"德御系"一舉成名,至今還被當做妖股經典案例被廣大股民津津樂道。穩盛金融是一家美股上市的金融企業,2016年上半年其股價一直穩定在10美元左右,6月開始逐步上漲,在2017年2月漲至465美元,漲幅高達4500%,一度成為股價最高的中概股。

然而暴漲之後又是暴跌,到去年6月,短短4個月的時間,穩盛金融跌回到了20美元左右,股價蒸發將近95%。


趣頭條:聽,那是我破發的聲音

不過,雖傳言如此,但蔚來汽車和趣頭條的股價是否真的為"德御系"所操縱仍待考證。畢竟與穩盛金融相比,趣頭條和蔚來汽車動輒幾十億的市值並非一個量級,"德御系"是否有能力在短線內操縱股價不得知。

即使不是"德御系"主導的,相信背後也必定有國際大資本佈局。畢竟像趣頭條、蔚來汽車這樣牌面足夠大而盈利之路遙遙無期的企業,只要有投資者相信,總會有各方勢力虎視眈眈想要入局撈一筆。不同的僅僅是主導方和參與方的區別。各方做空做多勢力隔空博弈,股價漲跌、公司能否盈利對其來說不足掛齒,畢竟資本關注的,永遠是如何操作才能最快狠準地掙到錢。(文/宋婉光)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