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成功從快樂獨處開始

諸葛亮有一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孤獨是一種美麗。人獨處時,會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更容易面對自己的靈魂,面對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面對身處的這個世界。人極容易受他人影響和感染,在群體活動中,哪怕是夫妻,都會有意無意地受對方支配,促使心理變化。只有獨處時,靈魂才是完全自由的,思想才是隨心所欲的。如果說思想的火花常常來自於與他人互動,那麼,要想燃起思想的熊熊火焰並使它鑄造出鋒利武器,則更多的是在獨處的時候。科學研究、寫作等等,都是如此。遺憾的是,人們在強調社交能力和外向活躍的同時,把獨處這種非凡的偉大忘得一乾二淨,更沒有想到把獨處作為最基本的能力來培養,這是一大失誤。

請非常堅定地對你自己說:孤獨絕不是無能或負面的。負面的是沒有獨處能力。不能在孤獨中欣賞自己、欣賞生活,才是真正的無能。獨處時,能把自己的知識、愛好和情趣調動起來,這種能力比社交更重要。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熱鬧,人最後面對的還是自己的身心。所以,關注自己的重心是如何做一個人,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有品位,而不是出人頭地。這樣,一個人獨自生活雖然有挫折和不開心的時候,但會豐富多彩、自由奔放。

羅素說過:“那些在童年孤獨的人要比受到寵愛的人日後更會成功。一個不具備精神獨處能力的人,不可能成為偉人。”遺憾的是,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往往把孤獨僅僅視為一種病態或某種心理疾病。我們必須為孤獨正名。英國精神科醫生安東尼?斯托爾為此寫了一本書《孤獨》,他在肯定人際交往的價值的同時,著重論證了孤獨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於具有創造天賦的人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他指出:“獨處能力與自我發現和自我瞭解有關,即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察覺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一個人的生活,如果沒有孤獨交錯著,他的智力範圍將永遠無法拓展。”他用大量的實例來證明孤獨在生命中的價值,其中包括它的心理治療作用。

孤獨的價值及其心理治療作用是無需證明的,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固然很多成功需要與人合作,但更多的成功往往從獨處開始。只不過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罷了。詩人和作家都有這種體檢:自言自語是他們文學創作的開始之一,並且在獨處時他們才能真正創作。對於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來說,獨處能產生重要的靈感,它提供一個重新開始和反省的機會。畫家、雕刻家和作曲家有大量的時間是一個人獨處的,因為只有那樣,他們才能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科學家更是如此,如果他們不能忍受孤獨,肯定會一事無成。

印度有一句至理名言:“你只有在獨處時才會成長起來。”在獨處中,因為專注,我們對內心世界有意無意地整合,孕育、喚醒和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我們快樂興奮,平時的鬱悶情緒會一掃而光。所以,詩人和作家的獨處寫作拯救了他們,科學家們在獨處時產生了科研的靈感,使他們走向成功。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經驗是最奧妙的,對治療心理疾病最有療效。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調節到內在記憶中的恰當位置上。經過整合,儲存在腦子裡的外來刺激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有無獨處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精神家園,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面世界的關係。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很容易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在環境,世界對於他僅是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滿足他精神和自我的場所,這樣的生命缺乏獨立個性,往往被動消極。

現在很多年輕人,別看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吹捧個性獨立,但實際上遠不是那麼一回事。由於沒有良好的獨處能力,他們孤獨時除了上網看電視,就覺得很無聊沒趣。他們追隨時尚,趕時髦。本來,最好的時尚是高雅經典,如今變成了庸俗的大眾化。很多人穿著經典的衣飾,並不顯得高雅。為什麼?因為舉止言行不高雅,無論是氣質還是品位都沒法和衣飾相稱。說得難聽一些,人不高貴典雅,即使滿身都是名牌,也是土包子一個。本來,最好的時髦是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如今成了緊跟名牌走,從手機到汽車,大家只要有錢就一窩蜂地追隨。從媒體到娛樂,從買房到出國留學,人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外界的暗示和操縱。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人很可能變得越來越缺乏常識,越來越虛榮,喜歡攀比,不會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作出自己的選擇,不會問自己:這是不是我需要的?這是不是適合我?

每年有大量託福和GRE考高分甚至滿分的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但是,一到海外,寂寞就像蟲子在啃咬這些中國學生的神經。現在,中國留學生普遍的最大弱點是不但社交能力差,獨處能力更差。他們離開親友身處異國時,這種生活的基本能力差便凸顯出來,英語再流利也無濟於事。社交能力差,表現在不主動參與和缺乏人格魅力。獨處能力差,則表現在獨處不快樂,除了學習,沒有其他特長和興趣來豐富自己的個人生活。

在新東方受訓後託福和GRE考高分、現在賓州某大學讀計算機專業的趙磊這樣描述自己:“我沒事幹時,就是上網或借DVD看電影。整整兩年,我幾乎都是這樣度過的。有時,我恨不得立刻買機票飛回國去。太寂寞了!”像趙磊這樣的留學生還有很多。反之,美國人到中國留學,大多不會有這種情形,即便他們的中文很差,他們性格外向,很主動參與到中國人的圈子裡。他們獨處時也很會玩,自得其樂。美國人獨自一人揹著包到處玩很常見。

人沒有良好的獨處能力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我們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孤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此。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出現的系列謀殺犯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缺陷是他們無法平心靜氣地獨處。正如系列謀殺犯丹尼斯?尼爾森被抓住後所說:“我一旦獨處,沒有任何快樂,就有衝動去殺人。”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後,所有媒體都連續好幾天追蹤報道,大家都在詢問緣由,連其家人都無法理解。我認為其中緣由之一,是兇手趙承熙無法平安獨處,無法讓自己快樂,即使同學願意與他來往,他也拒絕,害怕別人會了解自己。

這裡有一點教訓是我們必須吸取的:在獨處時我們必須要有能力使自己快樂。否則,我們雖然不會去殺別人,但卻可能自殺,特別是心理自殺,變得憂鬱煩悶。55%以上的中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狀態是鬱悶,原因之一是他們獨處能力比社交能力更差,不懂得怎樣自我調整,而是被動地依賴外界促使自己快樂。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比起前幾代人不知好多少倍,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是,如今年輕人見多識廣因而要求更高,其獨處能力跟不上見識的增長,自然而然很容易鬱悶。

何麗是一位80後廣東女孩,高中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在大學裡英語補習班進修,打算第二年考入本科。她從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父親是一位CEO,母親在銀行做投資。因為太忙,父母僱了一位年輕保姆時時陪著她,照看她。在她7歲時,春節期間保姆回家過年,父母吵架,母親氣憤而外出,父親追出去,留下何麗一人在家。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獨處。她很害怕,父母吵架時兇相畢露的場面在她腦海裡盤桓。她哭著哭著睡著了。等她被驚醒時,卻發現一個小偷正在家裡翻箱倒櫃。原來,父母一時衝動跑出去,沒有關門。路過的小偷看到屋裡只有一個小女孩在睡覺,便放肆地偷起東西。何麗被嚇得大叫起來。小偷用抹布堵住她的嘴,把她捆綁在床頭上。正在這緊要關頭,她父親回來了。雖然小偷被抓了,家裡也沒有任何損失,然而何麗心理上的陰影卻難以磨滅。那次經歷使她以後很難一人獨處安靜地學習。她在國內沒考上大學。父母無奈把她送到英國留學,同去的還有二十幾位廣東富豪的孩子。在英國,何麗也從沒有獨處過,同寢室的是另一位廣東女孩。平常無論到哪裡,她都是和這二十幾位富豪孩子當中的幾位在一起。第二年,何麗沒有考上英國本科。父母猶豫著要不要把她接回中國,但是,何麗不願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兒童和青少年時代獨處時的心理經驗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如果一個孩子獨處時的心理經驗常常是快樂的、正面的,那麼,成年後他會很樂意接受獨處;相反,如果他獨處時的心理經驗常常是傷心的、負面的,那麼,他成年後獨處時就變得很難過,要靠打電話聊天、看電視、吃東西等逃避獨處,而且即使如此也無法排除鬱悶的心情。美國系列謀殺案犯中,許多人童年時被父母忽略或被暴虐甚至性侵犯,他們在獨處時感到恐懼悲哀而自卑,病態後就以殺人作為得勝而獲得自信的手段。

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那些有卓越領導才幹的人往往是很會領導自己的人,即有出色的獨處能力,知道如何消遣或工作,不會因為沒有社交而苦惱,相反在他需要獨處時會拒絕社交,給自己製造機會獨處。

這些領導者中,很多人童年時家庭並不富裕。林肯10歲時母親便病逝了,克林頓剛出世一個月父親因車禍去世。但他們的童年都有共同之處:家庭富有愛心,教會他們自強,苦難造就了他們很強的獨處能力,使他們獨處時有積極自信的心理經驗。林肯沒上過大學,他把很多獨處時間花在自學法律上,考上律師,最終成為總統。林肯有憂鬱症,如果他不是獨處能力很強,別說成為總統,要做一般的律師都夠戧。克林頓的母親是非常樂觀的人。丈夫去世後,她非常堅強,她離家上大學拿到文憑。她頑強的獨處能力對克林頓的心理影響很大。克林頓說過:“我從不在乎獨處,相反我想獨處的時間太少了。”

一個人有苦難的童年並不可怕,相反,現在那些童年條件優越的孩子,由於備受關注,缺少獨處經驗和能力。而如果一個人從小有很好的獨處能力,他會很自信,他會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會明白獨處和社交一樣很寶貴。一個孩子將來能不能成才,就看他能不能獨處得好。若一個人能很好地與自己相處,即使他的社交能力不強,他一樣可以成功。很多作家(比如嚴歌苓、林白、海巖)都很內向,但個性獨立,有很強的獨處能力,他們成功了。我絕不是說社交能力不重要。然而,一個人雖有很強的社交能力卻沒有獨處能力,在孤獨時很難專注,很難獨自承受困境,這個人可能會在大眾面前一時顯赫,卻會在心理上出問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甚至自殺或者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