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

現在中國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我們的住宅又多為獨立單元的高樓公寓,鄰居之間幾乎不來往,甚至一年都見不了幾次面。儘管如此,最近國內有研究說獨生子女不是“問題兒童”,其調查顯示大多數獨生子女有著活潑、開朗、自信、好學上進、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性格特徵。但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十有八九都會發現孩子很寂寞。很多想生第二個孩子的家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希望孩子有個伴,減少孤獨感。

獨處能力,對於獨生子女尤其重要。

人們常感嘆,“人生難得一知己”,甚至有人說真正的知己只有書和音樂。作為成人,我們自己很清楚,人的一生當中真正的知己是很少的。儘管整個世界現在熱鬧極了,喧囂沸騰,但寂寞卻揮之不去。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聚會完了回到家中,更覺得寂寞。很多現代人遲遲不願結婚,有的更是選擇過一輩子的單身生活。即便結婚了,離婚的現象或一方早早離世的比例也遠高於從前。因而,如今一個人生活在生命中佔了很關鍵且很長的一段光景。

實質上,人是獨立器官,吐故納新時不需要別人。而且,人有很多瞬間念頭,就算別人能理解,人有羞恥心、有擔憂、需要保留隱私,人不見得也不可能把自己瞬間的念頭都說出來,也不可能都說明白。人有意識流,思想本身是流動的河,這本身就很難被別人完整地理解。在這方面,我很有體會,有時為了把自己的想法或某件事情表達清楚,結果一扯就扯到別的地方去了,不受自己控制。

意識的這種流動性和瞬間性,加上每個人的神經系統和經歷的不同,已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很難達到“三解”:瞭解、理解和諒解。瞭解我們的人不一定理解我們,理解我們的人不一定諒解我們;反之亦然。人本質上是孤獨的,我們只不過是求同存異。因而,就人的本質而言,提高我們的獨處能力,比提高社交能力更重要。

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無數案例表明,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憂鬱、狂想,甚至產生幻覺,患精神病。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者趙承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從小極度內向,本來更需要父母培養其獨處能力。遺憾的是,他父母忙於生計,根本未想到這最終會導致他精神病發而狂殺32人,釀成了美國校園歷史上最悲慘的槍殺案。

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們一生下來內外向程度就有相當大的差異。可是,同樣是性格內向的人,為什麼有人獨處安然無事、自得其樂,而有的人卻不行。除了遺傳基因、周圍環境的促進或遭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後者獨處能力差。獨處能力差的人,沒法在一個人的生活裡對付寂寞,茫然失措,不知幹什麼才好,備感空虛無聊。最主要的是,這個世界對孤獨的看法多半是負面的。當人在這樣的信息裡生活,碰到孤獨、沒有朋友的時候,就容易否定自己、憂鬱、煩躁,以為自己有毛病,甚至變得病態。即使素質很不錯的人,也會由此而心理受挫,不能自得其樂。

一個人寂寞時,最可怕的是內心空虛無聊。面對寂寞,需要培養自己的獨處能力,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在寂寞中欣賞自己,欣賞生活。隨著個人主義文化在全球越來越盛行,獨處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我們應該在提高社交能力的同時,培養自己的獨處能力,雙管齊下,兩者缺一不可。不擅長社交固然是一種遺憾,耐不住孤獨更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這幾年我們強調素質教育,和過去談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這個提法太抽象,大家不知道其具體內涵是什麼。我認為,素質教育應從培養一個人的生活能力開始。社交能力和獨處能力這兩種相對的基本能力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學校和華人家庭往往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果人的素質教育不圍繞著生活的基本能力的培養,有可能事倍功半。我們有體校、業餘學校和各種補習班,五花八門,卻沒有一所專門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的學校,更別提培養獨處能力的了。

現在,國內媒體又重提個性化教育。實際上,學校教育是很難做到個性化教育的。不管在哪裡,學校教育畢竟是程式化的。除非是一對一教學,學校教育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個性,是指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應發揮個人的特長潛能。然而,即使在美國這樣非常強調個性的國家,學校教育也只能是統一教學。美國能做到的,就是控制每個班的學生人數。美國中小學校,每班人數通常在25名以下,超過這個數字,就被認為是超員,要增加預算,聘請老師。好學校,尤其是非常拔尖的私立學校,每班人數通常在10名至15名之間。這樣,學生上課提問的機會就多,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就多,學生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重視。美國有錢人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去,原因之一就是其班上學生人數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老師的重視。

在人類教育史上,學校教育幾乎都不教學生怎麼具體對付獨處的生活,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學生的獨處能力。然而,學校教育本身是一種社會化活動。學校可以通過校內外各種活動,例如俱樂部和學生社團來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同樣也可以設計專門的活動或課程,來提高學生的獨處能力。比如,可以要求生活可以自理的中學生每週必須有半天獨處的時間,在這半天裡不允許和任何人交往,要求他關注自己獨處的質量,然後在專門的素質課裡和大家交流自己是如何獨處的。這種有意識的獨處和當眾敘述,既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又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啟發,學到經驗。同時,老師可在課堂上灌輸獨處能力的重要性和養成獨處能力的方法。這種做法家長同樣也可用在家庭裡。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把獨處能力作為學生未來一輩子所必需的素質來培養,這是全國性的失誤。據新華網2006年4月26日報道,一項有6000餘人參與的題為“80年代獨生子女的孤獨與親情”的調查顯示,61%的人認為,獨生子女更孤獨寂寞,幸福與悲傷很難與人分享;約70%的人希望家中能有兄弟姐妹與自己做伴。鑑於中國獨生子女的這種特殊國情,提高孩子的獨處能力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