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我居住在紐約郊外。當地在家照顧孩子的全職母親99%以上都受過高等教育,其中有博士和碩士,很多人辭職前有很好的職業。這些高學位的全職母親們給社區帶來不同凡響的面貌。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們的知識層面以及辭職前的工作經驗、全方位投入、對社區和學校教育的參與和幫助,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既富有又健康向上的環境。在這些家庭中,父親們在全職母親們的帶動下,也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從小就樹立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

舉個例子,學校不可能什麼體育場地都有。這就需要社區作出整體的體育設施規劃和建設,使孩子們從事的某項體育運動在學校沒有場地時能照常進行。過去30年來,除了體育設施規劃由村委會提議、居民們投票通過,而具體執行落實,幾乎都由這些媽媽義工們完成。我住的這個村莊,免費的公共體育運動場地包括2個棒球場、4個籃球場、3個足球場、3個網球場,有些小區和家庭後院還有自己的游泳池和網球場,孩子們不愁沒有運動場地。

這是一個全球化現象:高學位的女士越來越多。今天,我們在中國到處都可碰到女博士和女碩士。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然而,我們和美國最大的不同是:美國許多高學位女性辭職在家做全職母親。現在,韓國和日本等許多東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這裡有一個基本前提,即丈夫的工資足以養家。不過,在美國,所謂丈夫的收入能養家,不等於家裡沒借錢。妻子在家做全職母親的美國家庭,約99%都有房屋貸款、汽車貸款,等等。在此,有3點值得說明。

第一,美國一人工作養全家的家庭中並不都是非常有錢的。其中大多數都是中產階級,離不開向銀行借錢過日子。這是文化觀念和消費觀念在起作用。大多數美國人不怕借錢,只怕借不到錢。當然,美國人很少向父母和親戚借錢,更不會向朋友和同事借,除了偶爾沒帶錢時臨時借錢應急,朋友間在錢這個問題上都儘量迴避。

我有一個朋友在紐約當過幾年幼兒園老師。她所在的幼兒園,有些孩子入托是靠父母貸款而得以維持下去。這個幼兒園在一家醫院附近,收費較高,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是住院實習醫生,沒有很多錢。這些父母只能借錢,將來實習結束正式工作後再還。

第二,這些在家做全職母親的美國婦女通常都有過工作經驗,知道在企業裡看老闆眼色做事、聽老闆使喚並不是容易的事。因而,她們願意待在家裡養育孩子,理解和體貼丈夫工作養家的辛苦,很多全職母親覺得在家培養孩子比上班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一旦孩子長大,她們大多數都回到就業市場。

第三,美國勞力很貴,一般的中產階級請不起保姆,而幼兒園不接收2歲以下的幼兒,孩子上學下午3點就放學。即使孩子放學後在學校交錢參加課外活動,也只能待到5點半。如果父母工作的地點遠,在大都市上班,家住郊外,就來不及接孩子。遲到的收費非常昂貴,按每分鐘計算,因為把學校關門和老師的下班時間給耽誤了。這也促使了很多母親全職在家。如果妻子不是自由職業者,不是醫生、律師或高級主管掙很多錢,而丈夫的收入加上貸款能維持生活,她在生孩子後就很可能辭職在家做全職母親,一心養育孩子。

另外,美國個人收入按家庭報稅,兩人合報稅比單獨保稅或單身要少,還可根據孩子的多少退回或少收稅。在美國,如果妻子年薪不到5萬美元,請人幫看孩子是划不來的。扣除各種聯邦稅、州稅、養老金稅、社會醫療稅(老年醫療的錢來自這個稅)後,年薪5萬者到手的錢約是3?5萬,假如付給保姆一年2萬,加上交通費和午飯錢,所剩無幾。而按家庭計徵稅更使得收入不高的母親從經濟上考慮沒必要工作。同時,美國消費越來越高,現在一人工資能養活全家的比例比40年前降低了60%。按照婚姻經濟學的原則,高學歷女性的丈夫通常也都是有高學歷拿高薪的。“女高男低”的現象不是沒有,但畢竟是少數。

這樣一來,美國白領家庭的全職母親幾乎都是清一色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這帶來了一個根本性變化,即她們的素質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美國母親要高得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科技普遍應用在家用電器上,這一代的母親不需要像她們的母親和祖輩那樣凡事親歷親為,她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養育孩子身上。帶孩子們去參加體育運動、去圖書館,與其他母親們在一起交流經驗,安排孩子們在一起玩樂。這些母親最大的特點是有知識,她們充分利用美國公立圖書館的普及和便利,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查詢資料和讀書,根據兒童心理學書籍來充實和補充自己做母親的知識技能。

我在紐約中文學校有一次講座提到體育運動對培養新一代的重要,很多華人母親對我說,這個講座應該多讓那些做父親的男人來聽。培養孩子對體育運動的愛好,通常而言父親身體力行最為重要,其實現實中全職母親對孩子的培養,起的作用更為直接和有效。因為父親只有週末才有時間陪孩子。平常對孩子性角色的灌溉和培養主要靠這些全職母親。與華裔母親相比,美國其他族裔的母親體育運動水平普遍較高,並且後者對孩子性角色的期待,遠遠要比華裔母親高。

我認識好些移民美國的中國高學歷全職母親。她們當中除了有一位堅持散步之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喜歡鍛鍊身體,更不用說有什麼體育特長。有幾位早上睡到9點後,甚至11點鐘才起床。在這些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是一個模式的:沒有體育特長,身材不健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青少年期間受母親的影響常常會大於受父親的影響,體育鍛煉也是如此。不信的話,讀者自己可以觀察一下週圍的家庭,孩子是否喜愛體育和鍛練身體,和母親相關的係數很大。不喜歡體育鍛練的人,往往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恆久的毅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團體精神。

高學歷全職母親們對美國白領階層和富有家庭的孩子們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作用可能美國人自己並不大張旗鼓,因為對其而言,孩子是上帝的禮物,養育孩子是愛心付出,為孩子成長的社區和學校做義工,理所當然,是愛心的一部分。對於中國移民來說,卻還處在一個認識的階段。不少在美國的中國移民,一開始很難接受做全職母親。隨著環境的變化,這種情況已有改變。在我居住的這個村莊裡,有8家中國移民,其妻子都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其中5家妻子是全職母親。

中國現在一些家庭,從經濟條件而言,妻子可辭職做全職母親。然而,要中國高學歷母親們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辭職在家,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受。在國內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一提到全職母親,多半隻會聯想到那些沒受過高等教育、沒有任何職場經驗的、嘮嘮叨叨的家庭主婦。這需要環境和觀念的轉變。

為了培育高素質的後代,我們對於放棄工作的全職母親要在法律上給予保護。例如,離婚時在財產上對女方予以傾斜;丈夫若發生意外或去世,其家庭可每月領到他的養老金;無職業的妻子可享受其丈夫的養老金、保險金等。

有人可能會認為,既然要做全職母親,讀碩士、讀博士是浪費人才、浪費時間,國家白白培養了。其實不然。從正常統計分佈來說,學位和知識是成正比的。碩士、博士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知識上。知識不是真空單一的東西,是可以轉化和舉一反三的。一個人只要不是書呆子到了沒救的地步,她在攻讀研究生時的方法、那種動腦筋的本事、吃苦的耐心和品質,同樣可以用在培育孩子身上。道理很簡單,一個不願吃苦、不願動腦筋、沒有耐心的媽媽,是不會在培育孩子上花工夫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高學歷女性當了母親後更忙了,又要照顧孩子,又要忙職場,她哪裡還有很多精力時間去精心培育孩子?

現在,美國很多公司允許職員在家工作或採用靈活的上班時間。中國的企業也可根據工作性質,以不影響工作為前提,允許女性職員在孩子年幼時有相對靈活的工作時間。美國還有相當一部分母親半職工作,等孩子長大了再恢復全職工作。從長遠來看,這對社會是有利的。對於提供這類工作崗位的中國企業我們也應給予某種鼓勵和免稅的優惠。如果中國全職母親裡高學位者越來越多,對我們後代素質的提高將是巨大貢獻,對中國在全球化中保持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