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像一棵樹,人們注意到的只是外表的枝繁葉茂,而看不到它的根扎得有多深,因為深層次的東西往往被忽略。

9月28日,《知識就是力量》節目中,主講人羅振宇帶領觀眾重新認識孔子思想對當今社會的深遠意義,他妙語連珠,用現代思維總結孔子的智慧,讓觀眾瞭解到孔子的智慧至今仍在指導著人們的生活。

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孔子為什麼了不起

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之後,最後幾筆,給孔子下了一個斷語,叫“高山仰止”,說他就像山一樣,看都看不到頭,然後他說“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司馬遷為什麼這麼景仰孔子呢?

還有一個故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名人說的。北宋時期四川眉州人唐子西走到一個郵亭時,發現柱子上寫著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老天爺要不把孔子這個人生到人間,天都是黑的,孔子就像太陽一樣出來了。聽聽,孔子在那麼多年之後還獲得了一個普通人的尊敬。

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這兩千多年,中國不論名人還是普通人都對孔子有這樣的評價,你說我們中國人這些祖先,都傻嗎?你不覺得我們得重新評估孔子的真正價值嗎?我們就回到2000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時代,看他幹了什麼。

孔子確定了中國人的人格目標

一個文明它最終達到的成果是什麼?是那些典籍思想嗎?是那些詩詞歌賦文學作品嗎?是那些輝煌的建築嗎?這些東西隨時可以不復存在的。一個文明最終的成果是什麼?是一個典型的人格,比如西方人的騎士人格、聖徒人格、紳士人格等。

中華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目標是什麼呢?是君子人格。今天有人誇您是君子,我們心裡都知道,這是最高的褒獎。這是我們文明的最終成果。這個成果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定下的。

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孔子給我們定下了這個民族的人格目標,但是達到這個目標的路程太長了,所以《論語》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讓我們艱難跋涉的方法論,比如學而時習之、舉一反三、獨學無友、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等等,而這個方法論體系又衍生出很多為人處事的全新方法。

中庸不是和稀泥

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叫“中庸”。關於中庸,孔子說這是一個人道德的最高境界,你想想什麼叫最高境界?就是極難、極嚴苛的那個標準那才叫中庸。把所有那些原則在腦子裡你把它融為一體,然後落實到日常行動中,而且做得非常好,這叫中庸。

有很多人把中庸誤解為是好好先生,是不講原則,是和稀泥。什麼叫和稀泥?那是一攤,那是好大的一個灰度,可是中庸真的是細如髮絲,所有成功的人,所有我們佩服的人,他們身上都能看到這個特質。他們不就是把那些看似相反的原則,然後結合在一起做到“正正好”嗎?

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所以中庸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思想創造,他把那些在雲端的理性原則變成我們具體的實踐智慧。這樣的思想在西方的書裡看到的很少。這就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講的中庸,我們今天做到了嗎?

讀懂《論語》,瞭解中國

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試驗,假如有一天來了一個外星人,外星人只有一天時間,怎麼了解中國?最好的方法就是塞一本《論語》給他,看半天中國人什麼樣子,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怎麼想的,這可能是瞭解我們這個文明最方便的方式。

打開中華文明的所有密碼,都在《論語》這本書裡。正是憑藉著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幾千年來,中國人用了一整套方法維繫著我們這個龐大的共同體不散攤子,讓這個國傢俱備了驚人的彈性,無論歷史上曾經到達怎樣的低谷,都可以再反彈、再復興。

羅振宇:我們都要讀一遍《論語》,去一次尼山

這個民族、這個文明處於國運上升的階段,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其他人是什麼樣,我們不管這一生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期待,它都應該建立在對這個文明、對這段歷史、對這群人的深入理解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