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現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用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於是“提筆忘字”便非常普遍了。有點懷疑,很多年之後,還有多少人會記得我們漢字相關的知識?現在 “楷書”、“行書”、“草書”這三種字體大部分人還記得,“隸書”知道的人就相對要少一些,更不用說“小篆”之類的了,除了刻印愛好則,估計沒有幾個人認識。其實,我們的漢字,從它被髮明出來至今,大致有十一種字體,每一種字體的出現,都是一段傳奇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粗略地梳理一下,以供大家熟悉傳統: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1、甲骨文:甲骨文在古時候其實不是這麼叫的,古人就叫它“古文”,因為它是上古時候的人造出來的。由於大部分被發現的“古文”都寫在龜甲或者骨頭上,近現代才改稱為“甲骨文”。傳說這種文字還是黃帝的太史蒼頡倉造出來的。蒼頡有四隻眼睛,能夠“上極天象,下通幽泉”,所以才能根據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地上鳥獸蟲蟻的活動,才創造出來甲骨文。《神契》記載說:“奎星掌管文字辭章,蒼頡模仿各種圖象才創造出來文字。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2、大篆:這種文字是由西周周宣王的太史史籀創造的。社會進步到周朝時,特別是“周公制禮”之後,禮樂制度的完善,需要大量的文字說明和記錄,可甲骨文實在數量太少,很多時候捉襟見肘,於是,史籀在觀察宮殿立柱上的花紋後得到靈感,從而開始了“古文”的第一次進化,同一個字有了多種不同的書寫方法。據統計,最後收錄在冊的文字就已經有了9千個之多,人們叫它“篆”,也就是“傳”,傳播的意思,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字才具備了傳播的條件。

3、籀文:這個也是一個西周的太史在“大篆”的基礎上修改出來的。據《七略》記載:《史籀》,周朝時候史官教學兒童的書,可見這種文字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啟蒙書籍,書寫起來比大篆簡單多了,但是基本還是和大篆大同小異。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4、小篆:大篆和籀文雖然比起甲骨文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書寫也方便多了,但還是很不適合廣泛傳播。所以,那時候的文字學習,基本就固定在權貴階層。到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統合這兩種文字,去掉重複,添補了很多缺失的,對一些太複雜的筆畫也做了適當的簡化,這樣的文字後人叫“秦篆”,由於這時候的文字書寫筆古時候要小很多了,形象地稱呼為“小篆”,現代的書畫作品上的印章,基本都用這種字體。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5、八分:漢字進化到小篆後,基本的字形已經定下來了,但是實際書寫上還非常不方便,更何況,在這之前,文字都是書寫在硬介質上。秦始皇時期,上谷有個叫王次仲的天才,認為幾種書寫體裁都筆畫粗糙,便在古文字的基礎上,對字形做了大幅的改造,去掉了難寫難識的筆劃,由於字形八分見方,故稱為“八分”,這就是“楷書”的雛形。相傳秦始皇見到他改革後的文字後,認為這是可以和倉頡造字媲美的功勞。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6、隸書: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犯人,坐了十年的大牢,在牢裡不用幹其他事,就把圓形的小篆改進成長方形了,並且簡化了很多筆畫,書寫起來更加方便。由於這是程邈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所以就叫“隸書”。

7、章草:漢元帝前。呈給皇帝的奏章都用隸書書寫,隸書一筆一劃,書寫比較費時,有一次,邊關緊急軍情需要上奏皇上,一個叫史游的黃門令史沒有辦法,只好非常草率地寫了一封奏摺,雖然基本還是合乎隸書的書寫,但是出現了連寫的筆劃,或者是漢朝人追求效率,於是章草這種書法漸漸流行起來。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8、行書:是後漢隸川劉德升創造出來的。像楷書卻又不是楷書的古板,像章草卻又沒有隸書的筆劃工整,書寫瀟灑,收放自如,一經面世,很快就流行起來。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就最喜歡、也最擅長寫行書。

9、飛白:基本就是楷書。但是筆勢更加遒勁,寫出來的字形有些許的“不滿”,類似於後來書畫的“留白”,是後漢的左中郎蔡邕看見人用蘸著白粉土的掃帚刷寫匾額,受到啟發創造出來的。”

11種漢字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6個當官的,還有2個坐過牢

10、草書:由後漢隱士張伯英創造的。東漢蔡邕說,秦朝時候,諸侯割據,互相征戰,因此戰事頻繁,緊急軍情需要火速傳遞,於是書寫也更加講求效率。隸書就不適用這個場景了,於是草書也就應運而生。

11、汲冢書:魏安釐王時,衛郡汲縣的一個叫彪淮的農夫,在一座古墓裡發現了一堆竹簡經書,上面是筆蘸著漆書寫的蝌蚪樣式的文字。近代的浙江仙居也有蝌蚪文石刻發現,但是辨識困難。

以上就是11種漢字書寫字體的變革源流,希望能幫助大家,對我們的漢字有一個大概的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