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现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提笔忘字”便非常普遍了。有点怀疑,很多年之后,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我们汉字相关的知识?现在 “楷书”、“行书”、“草书”这三种字体大部分人还记得,“隶书”知道的人就相对要少一些,更不用说“小篆”之类的了,除了刻印爱好则,估计没有几个人认识。其实,我们的汉字,从它被发明出来至今,大致有十一种字体,每一种字体的出现,都是一段传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粗略地梳理一下,以供大家熟悉传统: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1、甲骨文:甲骨文在古时候其实不是这么叫的,古人就叫它“古文”,因为它是上古时候的人造出来的。由于大部分被发现的“古文”都写在龟甲或者骨头上,近现代才改称为“甲骨文”。传说这种文字还是黄帝的太史苍颉仓造出来的。苍颉有四只眼睛,能够“上极天象,下通幽泉”,所以才能根据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地上鸟兽虫蚁的活动,才创造出来甲骨文。《神契》记载说:“奎星掌管文字辞章,苍颉模仿各种图象才创造出来文字。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2、大篆:这种文字是由西周周宣王的太史史籀创造的。社会进步到周朝时,特别是“周公制礼”之后,礼乐制度的完善,需要大量的文字说明和记录,可甲骨文实在数量太少,很多时候捉襟见肘,于是,史籀在观察宫殿立柱上的花纹后得到灵感,从而开始了“古文”的第一次进化,同一个字有了多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据统计,最后收录在册的文字就已经有了9千个之多,人们叫它“篆”,也就是“传”,传播的意思,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字才具备了传播的条件。

3、籀文:这个也是一个西周的太史在“大篆”的基础上修改出来的。据《七略》记载:《史籀》,周朝时候史官教学儿童的书,可见这种文字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启蒙书籍,书写起来比大篆简单多了,但是基本还是和大篆大同小异。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4、小篆:大篆和籀文虽然比起甲骨文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书写也方便多了,但还是很不适合广泛传播。所以,那时候的文字学习,基本就固定在权贵阶层。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统合这两种文字,去掉重复,添补了很多缺失的,对一些太复杂的笔画也做了适当的简化,这样的文字后人叫“秦篆”,由于这时候的文字书写笔古时候要小很多了,形象地称呼为“小篆”,现代的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基本都用这种字体。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5、八分:汉字进化到小篆后,基本的字形已经定下来了,但是实际书写上还非常不方便,更何况,在这之前,文字都是书写在硬介质上。秦始皇时期,上谷有个叫王次仲的天才,认为几种书写体裁都笔画粗糙,便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对字形做了大幅的改造,去掉了难写难识的笔划,由于字形八分见方,故称为“八分”,这就是“楷书”的雏形。相传秦始皇见到他改革后的文字后,认为这是可以和仓颉造字媲美的功劳。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6、隶书: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犯人,坐了十年的大牢,在牢里不用干其他事,就把圆形的小篆改进成长方形了,并且简化了很多笔画,书写起来更加方便。由于这是程邈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所以就叫“隶书”。

7、章草:汉元帝前。呈给皇帝的奏章都用隶书书写,隶书一笔一划,书写比较费时,有一次,边关紧急军情需要上奏皇上,一个叫史游的黄门令史没有办法,只好非常草率地写了一封奏折,虽然基本还是合乎隶书的书写,但是出现了连写的笔划,或者是汉朝人追求效率,于是章草这种书法渐渐流行起来。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8、行书:是后汉隶川刘德升创造出来的。像楷书却又不是楷书的古板,像章草却又没有隶书的笔划工整,书写潇洒,收放自如,一经面世,很快就流行起来。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就最喜欢、也最擅长写行书。

9、飞白:基本就是楷书。但是笔势更加遒劲,写出来的字形有些许的“不满”,类似于后来书画的“留白”,是后汉的左中郎蔡邕看见人用蘸着白粉土的扫帚刷写匾额,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

11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6个当官的,还有2个坐过牢

10、草书:由后汉隐士张伯英创造的。东汉蔡邕说,秦朝时候,诸侯割据,互相征战,因此战事频繁,紧急军情需要火速传递,于是书写也更加讲求效率。隶书就不适用这个场景了,于是草书也就应运而生。

11、汲冢书: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的一个叫彪淮的农夫,在一座古墓里发现了一堆竹简经书,上面是笔蘸着漆书写的蝌蚪样式的文字。近代的浙江仙居也有蝌蚪文石刻发现,但是辨识困难。

以上就是11种汉字书写字体的变革源流,希望能帮助大家,对我们的汉字有一个大概的脉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