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很多人喜欢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白露时节,之前连着几日的秋雨,为原本酷热的天气降了不少温度,让人顿觉凉爽了许多。不过,秋天也是气温多变的季节,昼夜温差变大,猝不及防的秋老虎以及短时间的冷空气,再加上干燥的气候,给人们的心理、生理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此时,人们若不能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调整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身体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疾病或旧疾复发。

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古代的养生家十分重视应时养生,《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时养生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广大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个节气和传统节日的气候变化等,总结出了许多应时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并用通俗的语言流传了下来。

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立秋处暑,热死老鼠”、“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在一些流传度很广的闽南谚语里,包含着不少秋季养生经。除了闽南谚语外,还有不少谚语中也蕴含着养生智慧,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宜收不宜散”、“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等等。

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流传已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为适应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不过,有些人即使是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时,也恪守着秋冻的信念,结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秋冻”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不宜“秋冻”。如果体质本来就弱,也要及时做好保暖。

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白露身不露”,指的是白露节气天气转凉,此时最好要收起夏天的短衣短裤,穿上长衫长裤,让身体少暴露在秋风中,以免受到邪气侵袭。“寒露脚不露”,指的是寒露节气秋凉开始转寒,而自古便有“寒从足下生”的说法,此时若腿脚外露,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疾病。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在泉州,同样有霜降吃柿子的说法,‘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柿子不能多吃,也不能空腹吃,更忌与酸性食物同吃,以免形成“胃柿结石”。

这些传统谚语教你秋天如何养生,都是老祖宗智慧结晶,快来看看吧

此外,闽南一带有在霜降的这一天进食补品的习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强调了霜降进补的重要性。中医认为,秋季以平补为主,同时要注重调养脾胃,养阴润燥。可常食用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白菜、四季豆、板栗、梨子、苹果、香蕉、柿子、百合、芝麻、红枣、蜂蜜、银耳、鸡肉、鸭肉、泥鳅、山药等,也可适当吃些调补药膳,如莲子粥、百合粥、莲藕汤、鸭梨汤等。

总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进行调摄护养,身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健康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