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文|讓「小老樹」結出「致富果」

黔江區農委的果樹專家王慧文,長達30多年的果樹生產探索中,研究出了多項獨特的繁育成果,顛覆了長期以來的傳統技術,縮短了生長週期。他將這些技術運用於大田生產,在鄉村振興之產業發展中,為全區農民增收致富發揮著重要作用。


初出茅廬結緣果樹

1979年7月,王慧文高中畢業後,回到家鄉任大隊幹部。兩年之後,當時的縣農業局聘請他為原黑溪公社的果技員,主要負責全鄉柑桔生產發展。從那時起,他一邊工作實踐,一邊購買大量的果樹書籍,吸取書中的“黃金”能量。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後,為提高果技員專業技術水平,王慧文和其他果技員被派往外地學習培訓。在果技員崗位8年間,王慧文參加過多次省市級實用技術培訓,加之他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果樹栽培全套技術早已胸有成竹。


王慧文|讓“小老樹”結出“致富果”


觀察培育的獼猴桃新品種結果情況

8年後,王慧文順利通過考試和政審,成為鄉政府一名招聘幹部,並選派他為鄉農技站負責人。當時的農技站,主要負責全鄉農技和果技兩項工作,王慧文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1991年,王慧文被調往石會農技站工作一年。不管在何地,他始終保持著認真的工作態度,成果不斷顯現。然而,他的工作業績,卻被縣農業局“盯”上了,為了發揮他的專業特長,為他搭建更大的舞臺,他被調往縣農業局經作站工作。

潛心研究栽培技藝

換平臺不換崗位,王慧文調往縣農業局經作站後,仍然以果樹生產為主。區縣合併後,王慧文在區農委一直從事果樹生產研究工作。期間,他多次被派往外地學習取經,從中掌握了土壤學、氣象學、果樹繁育、病蟲防治等與果樹生產緊密相連的學科知識。

除了外出學習外,王慧文特別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為了繁育出品質高、抗逆性強的果樹品種,他在老家黑溪流轉土地100餘畝,建立了品種試驗園。週末假日,不論天晴下雨,別的地方他都不去,一頭紮在他的試驗園,研究他的果樹“寶貝”。


王慧文|讓“小老樹”結出“致富果”


觀察培育全國最晚熟的品種

在37年的潛心研究過程中,王慧文先後研究出適合黔江乃至武陵山區種植的果樹新品種達10餘個,撰寫的學術論文多篇在省市級刊物發表。他研究的新品種,被推廣到黔江有關鄉鎮和渝東南區縣,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慧文介紹,目前在他的試驗園中,高品質、高產量品種四個大類已達到28個,其中有部分推廣到全區,有的尚在測試中,其新品種可增效10%以上。“我試種的一個李子品種,2017年審定,為全國最晚熟李子品種,價值較高,不久將大面積推廣。”王慧文說。

顛覆過去傳統技術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在果樹栽培管理行業中,王慧文已成為全區果樹界公認的果樹專家。哪株果樹生什麼病、有什麼蟲,只要他到現場看一眼,就會立馬得出結論,並提出防治方法。在果樹嫁接上,他的一招一式,顯得輕鬆自然。

王慧文在果樹繁育中,他總結出了嫁接“四字經”:快(刀快,速度快)、平(接穗要削得平)、準(接穗與砧木要對準)、緊(外面塑料條要包得緊)。“只要掌握了這些方法,成活率是很高的。”王慧文說,不論是皮接、壁接、芽接、腹接還是切接,快平準緊都適用。


王慧文|讓“小老樹”結出“致富果”


現場演示果樹切接

在37年的果樹栽培管理和繁育中,王慧文探索出了獨特的新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果樹繁育技術。“小老樹”是果農最頭疼的事,針對“小老樹”的改造,王慧文采用自己獨特的“斷根更新法”,改造後第二年就能掛果。“‘小老樹’如果不及時改造,只佔地不結果。”王慧文說,通過改造後,從第二年起,果樹就會恢復正常結果。

果樹的傳統嫁接,一般在溫度達到12℃,萌芽前的2月底或3月初進行。在嫁接研究中,王慧文探索出了一年四季均可嫁接的獨特技術,完全顛覆了過去的傳統嫁接。這一技術的研究成功,不但縮短了果樹培育週期,還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資金。

根據武陵山區自然特點,王慧文研究出了一套果樹新式栽培法。“這套技術我前後研究了近10年。”王慧文說,一般果苗栽植後,需要3至4年結果,他的這套技術,頭年1、2月栽苗,第二年就結果,這種方法土地利用率高,而且見效也快。

為鄉村振興作貢獻

經過多年的研究,王慧文在獼猴桃、枇杷、桃、李、柑桔、柚子等果樹中,試驗推廣了多個適宜武陵山區發展的新品種,並得到省市級相關機構認證。重慶市內的彭水縣、酉陽縣、南川區、潼南區和貴州銅仁、湖北咸豐等地專家學者和果樹種植大戶也慕名前往學習取經。

為了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王慧文特意在他的試驗園中,開辦了培訓基地,設立了專門的培訓教室。多年來,王慧文為黔江區培訓技術骨幹200多人,分別在24個鄉鎮舉辦培訓班達100餘次,參訓人數超過3000人次,為培訓本土人才作出了應有貢獻。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王慧文告訴記者,在鄉村振興這個大舞臺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區農委特色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副站長,他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將自己的技術運用於產業發展中,特別在果樹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和老果園改造中,他會盡全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按照鄉村振興規劃,黔江區在2020年要實現獼猴桃、脆紅李為主的水果產業種植10萬畝,這也是富農的舉措之一。”王慧文說,隨著黔江糧經比的調整,特色經濟作物面積的擴大,他要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嚴格按標準化、規範化指導建園,讓農民和種植大戶在科學發展產業中增收致富。

記者:劉良玉 實習生:錢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