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攤上這4種媽媽太倒黴了,很可能被毀掉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一個不靠譜的媽媽很容易毀掉孩子。

—睿媽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從孩子出生那一刻,他們就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尤其是媽媽,他們跟孩子接觸最多,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 孩子日後性格和習慣的養成也深受媽媽的影響。

遇上一個好媽媽,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榮幸,而一個不靠譜的媽媽,往往會毀掉一個孩子。

下面這幾種不靠譜媽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牽絆。希望廣大媽媽以此為鏡,別稀裡糊塗成為一個“壞媽媽”。

1. 控制慾強的媽媽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讓觀眾們感受到演員朱雨辰媽媽對兒子可怕的控制慾。

朱媽媽說:男女有分工,女的就應該賢妻良母。她說孩子的每一段戀情她都會去幹擾。

擔心兒子進組吃不好,朱媽媽化身兒子的貼身大廚,劇組去哪她就拿著電磁爐跟到哪,無論是在民宅還是在五星級酒店,她都要給兒子做飯。

孩子攤上這4種媽媽太倒黴了,很可能被毀掉

她每天四點起床為兒子熬自制的梨汁,堅持了十年。還規定,朱雨辰每天必須喝完媽媽規定的量,每次出門拍戲或者上節目,都必須帶著,有時即便是忘了也會被要求回家拿。

她坦言,家裡從來沒有請過保姆,她一個人把家裡搞得乾乾淨淨的,廚房也是無油煙廚房,“我頂兩個菲傭啊。”

朱媽媽這種密不透風的愛讓兒子感到痛苦、壓抑。

朱雨辰四十歲至今仍然單身,而且她的姐姐也沒有結婚,姐姐更是直言,看到媽媽對弟弟的這種付出,覺得擔負不起責任,有恐婚症。

有次和朋友聚會結束後,朱雨辰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哭嚥著說:“怎麼了,就沒一個,願意在我身邊嗎?”

父母控制慾太強,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於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將會用殼“包裹並封閉”住內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

因此,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孩子一旦屈從了媽媽的控制,就會保持孩子的姿態存活,稍有想要成長的意願,道德壓力就會接踵而至,為了配合媽媽,孩子沒法變得更好。

作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人。

媽媽控制慾太強,給子女帶來的幾乎是毀滅性的傷害。

2. 奉行打擊式教育的媽媽

知名導演姜文在參加訪談節目《十三邀》時,主持人許遠知問他:“生活中有沒有感到失敗感的時刻?”

向來以霸氣示人的姜文卻坦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是母親的差評,總得不到母親的認可。

孩子攤上這4種媽媽太倒黴了,很可能被毀掉

姜文多次提到,母親不愛他演的戲,最愛看王志文演戲;

“我考上中戲她也不高興,我買了房她也不願意住,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姜無可奈何地說。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姜文都為親子關係困擾著,他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

可是直到母親去世,他也沒得到母親一句話的肯定,這成為他內心的一大遺憾。

宋丹丹和兒子巴圖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本應該是難得的母子歡聚時光,但宋丹丹卻在節目中不停地吐槽兒子巴圖。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為大家準備早餐,宋丹丹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也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當巴圖忙著為她生活煮雞蛋時,她卻不停奚落兒子笨手笨腳,還拿巴圖小時候的囧事當笑料逗大家開心。

巴圖羞得一臉通紅,無奈跑開去躲避。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如果目的是摧毀,瓦解或削弱,批評會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設,批評只會造成傷害。”

很多媽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一邊望子成龍,一邊用否定傷害著孩子,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

其實,孩子內心的力量和自信來源於母親無條件愛自己,接納自己。

3. 情緒化的媽媽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16歲的少女經常被母親打罵,媽媽只要不高興就朝她發脾氣。

有一天,母親又因為生活瑣事,朝她發了脾氣,母親的不滿情緒發洩完了之後,女孩感覺心裡很受傷。

孩子攤上這4種媽媽太倒黴了,很可能被毀掉

母親出門時,她說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間休息。

晚上母親回到家,叫女兒女兒沒答應,這才發現女兒沒了呼吸,原來女兒服毒自殺了。

少女的母親哭到暈厥,哀嚎著:“女兒,你快回來吧,我再也不罵你了!”然而,女兒再也聽不到她的道歉了。

有人說:控制不住情緒的人,都是遊蕩的死神。

情緒是心魔,尤其是媽媽情緒不穩定,真的註定會是孩子躲不開的災難。

媽媽情緒不穩定,會危及孩子的生命、給孩子帶來難以估計的心理上的折磨,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導致孩子畸形成長。

大量的調查表明:媽媽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而媽媽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愛抱怨的媽媽

上大學時,一個同學和她母親關係不好。有一次她和母親在電話裡吵架說:“是不是我死了,你們會過得更好。”

孩子攤上這4種媽媽太倒黴了,很可能被毀掉

這名同學家庭條件不好,母親整天抱怨生活不容易,抱怨爸爸沒本事,以前天天還經常在她耳邊唸叨,供她上學家裡付出很多。

同學說她心理有很大負擔,不想父母為了自己犧牲了太多。

這樣的母親也很常見,她們有時只是在疲憊的時候,隨口的嘮叨,甚至只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成為更有用的人,故意激勵孩子的小手段。

可孩子還小,對人生世事根本沒有經驗,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面對媽媽的抱怨會感到非常內疚壓抑,從而消耗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的抱怨會給孩子留下隱秘而深刻的傷痕。當這種傷害在心中鬱結,一個原本明媚的孩子,就變得陰沉了。

當一個孩子被抱怨包圍時,不但會失去行動力,還會失去勇氣,甚至會“習得性無助”:面對無法控制的事情時,會試都不試就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