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爲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用戶69288570


魏延在漢中的時間大約有十五年,公元219年,劉備奪取漢中,留魏延鎮守,8年後的227年,諸葛亮率師北伐,漢中的實際防務的總指揮權是在諸葛亮手中。公元234年,魏延終。



為什麼劉備要將魏延留守漢中呢?

如果僅以軍事能力的話,當時劉備手下人才還算充足,具備承擔此重任的也不乏其他將領。尤其是張飛,更受到眾人的期許。

但是,劉備是有全方位考慮的。

《三國志》記載: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張飛這個人,對身居高位有才能的人很敬重,但對部下卻過分苛刻,刑罰處置失當,常常鞭撻士卒,卻又不加防備,留在左右。如果是率兵進攻,這種方式還勉強可以維持,但是做為一個防禦的主將,這就太危險了。

而魏延的做法,與張飛不同,“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對部下很體恤,能勇敢作戰,自尊心很強。從性格上分析,他非常適合做獨當一面的防禦型主將。

那麼魏延的防禦策略呢?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敵方強大,我就堅守不出。敵方較弱,我就主動進攻,打一場殲滅戰。

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防守策略,還是主動防禦,信心滿滿。這就讓劉備放心了。

同時,有魏延的鎮守,張飛等將領就解放出來了,完全可以做為預備隊增援。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具體戰略佈署是怎樣的呢?

重點佈防外沿防禦陣地,利用優勢地形節節抗擊,著重於僵持與消耗敵方實力。

這個辦法對不對呢?很對。

因為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兵少將多,後備力量持久堅強。選擇這樣的防禦方式一點問題都沒有。

後來,諸葛亮病故於北伐軍中,蜀軍內亂,魏延失勢被殺。魏延死後,吳懿、王平、胡濟等人先後鎮守漢中,他們仍然繼續採取魏延的防守策略。

王平鎮守期間,曹爽率十萬兵馬來攻,但在王平的嚴密防守下,曹爽無能為力,只好退去。

但是,要注意的是,王平身經百戰,又對軍事地形素有專工,而曹爽的軍事能力並不強。王平的勝利理所當然。



到了蜀漢後期,姜維放棄了這種防禦戰略方式,“斂兵聚谷”,幾年之後,曹魏發動全面滅蜀之戰,漢中淪陷。

姜維的戰略是錯誤的嗎?

也不是,是雙方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往曹魏的進攻,是以漢中為目標,一個主攻方向,兵力也不敷分配,以往的戰略對策是可以應付的。

諸葛亮北伐期間,在漢中修築了兩座城池漢城和樂陵,互為犄角,相互增援,且能對前沿外圍防禦陣地提供有力支持。在這樣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外沿防禦將魏軍擋在外線。

但姜維面對的形勢與以往大不相同。這次曹魏是以滅蜀為主要戰略目標,兵分多路,各有主將,指揮員的水平都相當高。而蜀軍兵力不足,缺少獨當一面的重將,再採取以往的方式,必然被各個擊破。

前期,姜維屢次北伐,勝勝敗敗,兵力損失很大。姜維取消這些外圍據點,堅守漢、樂二城,就能夠集中一部分兵力,誘敵深入,拉長敵方的後勤補給線,堅壁清野,針對敵方補給線暴露出來的破綻,進行打擊。 甚至可以出動奇兵,封鎖其退路,組織殲滅。


這個戰略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最終失敗了。責任卻不在姜維。

如果依舊像之前那樣,將兵力分散到各個據點,防禦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現疏漏。將他們改為靈活的機動部隊,配合漢城、樂城滅敵,反而更加穩妥。

鍾會率十三萬大軍進入漢中,樂漢二城都成功守住,鍾會只能留下一部分兵力監視圍困,率主力繞過,攻打陽安關。

但陽安關出了叛徒――蔣舒。這個傢伙出賣了國家,導致主將傅僉戰死,陽安關失守。

姜維的戰略計劃完全被打亂,漢中淪陷。

再嚴密高超的策劃,也架不住內部的叛變和出賣。姜維的失敗,非戰之罪,亦非計之拙。

大家要注意,魏延堅守漢中之時,曾說過一句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敵方偏將率十萬軍前來,魏延要“吞之”,請問,怎麼“吞之”?

靠外線防禦,能“吞之”嗎?當然不可能,魏延也依然會採取誘敵深入,關門打狗,打殲滅戰的方式。



魏延和姜維都是蜀漢優秀的將領,都能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而選擇不同的戰略戰術。不能片面地以結果而論高低。

危急關頭,姜維面對魏國大軍的重重阻攔,依然巧渡陰平,回到劍閣。摁得鍾會寸步難進。

甚至劉禪降魏後,姜維還能籌劃翻盤,幾乎得手。計劃雖未能實現,但卻一箭雙鵰,幹掉了鍾會和鄧艾。為國家盡忠竭智到最後一息,其智計、膽氣、謀略和忠誠,哪一點比魏延遜色半分?


饞嘴肥貓鏟史官


首先姜維和魏延採取的防守策略不同,魏延採取的是拒險守關。以逸待勞。乘勝追擊的戰術。這種戰術比較穩妥。漢中地形極為險峻,易守難攻。只要派幾員得力干將把守住陽平關,和幾個谷口。便能確保萬無一失。可是缺點是你能大規模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姜維則想用更加激進的戰術,引進入甕,關門打狗的戰術。先將敵人放入漢中。然後守住幾個極為堅固的要塞。再派人關閉幾個進入漢中盆地的谷口。斷敵退路。和唯一能快速救援漢中的陽平關。敵人十幾萬大軍被困在漢中。進退維谷糧道被斷。不用月餘軍心崩潰。不攻自破。此時姜維在率蜀中大軍掩殺過來。必大獲全勝。此謀略完勝魏延。只可惜。魏延守漢中時。丞相尚在。蜀中將士上下齊心。眾志成城。然而姜維掌兵時。內部矛盾升級。人心思安。民有厭戰之心。將有投誠之願。蜀國大勢已去。再加上姜維在漢中要害陽平關所託非人。蔣舒獻關。導至姜維的漢中整個防禦反擊戰略出現巨大漏洞。全盤崩潰。最後總結。魏延守漢中多年未失不是統兵謀略比姜維強多少,關鍵在於兩者在統御漢中時。朝政的變化和人心的變化。將士有變則禍及主帥。民心有變則國將傾覆。伯約之敗,不在謀劃。實乃天意也。


愛與家庭204907093


先前,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曾制定出了一套禦敵方案:“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要來攻,使不得入。”大意就是扼守關中通往漢中的通道,利用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的艱險難行,將後勤壓力丟給敵軍。於是,魏軍也嚐了一回諸葛亮有糧運不上來的苦惱。公元244年,王平就是依靠魏延的防禦措施而擊退了魏國大將軍曹爽的進攻。

到了蜀漢後期姜維掌權後,姜維以漢中為基地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一次,僵持四次。縱觀姜維北伐,其側重點多在隴西。史載姜維“兼負其文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同時,蜀漢後期兵力不足。姜維若是繼續發動北伐,則必須要解決兵源問題。但是蜀國全國兵力僅有十萬二千,除駐守成都的4萬士卒外,駐守漢中的兵士只有3萬人。而且,這三萬人還依舊延續著魏延時代遺留下來的分散扼守的防禦政策。所以,姜維需要調整漢中兵力,以達到適當集中的目的。對此,姜維提出了“斂兵聚谷”的主張。

  • 258年,姜維奏請蜀後主,“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劉禪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斂兵聚谷”即是將漢中的兵力適當收縮在漢中的幾座城池,如漢城(山西勉縣)、樂城(今陝西城固)。若有敵人進犯,則採取堅壁清野的措施,最後等敵人糧盡撤軍之時,再追擊殲滅來敵。通俗來說,姜維此戰術可以稱之為“開門揖盜”。後來,正是姜維的改弦更張,才給予後來魏軍發兵三路長驅直入漢中的機會。262年,姜維第八次北伐失敗後畏懼黃皓弄權而屯田沓中(甘肅舟曲縣)。此時魏國司馬昭為了篡魏,迫切需要建立功勳。於是,魏軍知曉姜維駐防沓中,且漢中防禦空虛,遂於263年8月發兵三路伐蜀。


西路軍3萬,以鄧艾為主帥攻擊沓中,絆住姜維。中路軍3萬,以諸葛緒為主帥出祁山斷姜維援救漢中之路。東路軍12萬,以鍾會為主帥分三路經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攻入漢中。姜維聞聽鍾會攻入漢中,唯恐魏軍突入劍閣,進入四川。於是,姜維當機立斷,立即甩開諸葛緒、鄧艾兩路人馬,退守劍閣。同年十月,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翻越摩天嶺抵達江油。綿竹一戰,諸葛瞻陣亡,蜀後主劉禪降。


大福讀史


有人說姜維接手漢中一個月就丟失了漢中,這是在歪曲事實,藉以抹黑諸葛亮,用來證明諸葛亮北伐策略的錯誤,和不善識人用人的弱點。諸葛亮的確不完美,在識人用人上弱於劉備、曹操、孫權等人,但是這不等於諸葛亮和姜維堅持的北伐策略就是錯誤的。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失敗,除了有個人私心的因素之外,主要問題在於他們沒有預見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應該是“守正出奇”,以騎兵致勝,而不是每次都是中規中矩的出兵,再中規中矩的退回來。

魏延鎮守漢中15年,姜維鎮守25年,其中獨自鎮守10年

根據史書的記載,魏延鎮守漢中的時間從219年劉備奪取漢中開始,到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敗,魏延被殺為止,共15年。

姜維鎮守漢中的時間應該從238年跟隨蔣琬入漢中開始,一直到263年蜀國滅亡為止,是25年,其中獨自守了漢中10年,不是接手一個月就丟了漢中。

魏延守住漢中15年,因為前8年無戰事,後7年諸葛亮在5次北伐

魏延鎮守漢中的第一年,即219年,曹魏在江淮地區和孫權作戰,荊州樊城受到關羽的進攻,曹操顧不上剛丟失的漢中。

220年,曹丕繼位篡漢,在位的7年,重點在東吳政權,7年內發動了三次對吳戰爭,曹丕根本顧不上蜀漢。

226年,曹叡繼位,聽取了謀士孫資的建議,命大將守住險要,只待國力強大,迫使蜀、吳不戰而降。這跟田豐在官渡之戰前給袁紹出的策略是類似的。

諸葛亮當然也看到了這點,作為弱勢一方,只能主動出擊。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開始了此後的五次北伐,直到234年病逝五丈原。

其中,只有230年,曹叡在曹真的強烈要求下,魏國組織了三路大軍反攻蜀漢,但是因為持續的大雨退了回去。

姜維進入漢中25年,其中獨自鎮守漢中10年,進行了11次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隨蔣琬入漢中,曹魏還是以防禦為主,直到曹叡去世。

239年,曹芳繼位,對蜀漢還是防禦為主。

234年到246年,蔣琬和費禕主政漢中,12年間,僅238年主動進行過一次北伐,244年被動北伐一次,魏吳之間也僅發生過一次戰役。和平發展的結果就是導致蜀吳和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很容易理解,農耕社會,人口基數和土地面積不一樣,人口生產和農業生產的速度就不一樣,強者會越強。

246年,魏國大將軍曹爽伐蜀,被王平擊敗。這促使費禕明白了,只有主動進攻才能擺脫被動局面。

247年到253年,費禕同姜維,共進行了3次北伐。

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姜維全面主政漢中,到262年,9年間姜維進行了6次北伐。直到263年蜀漢滅亡,姜維至少獨自守了漢中10年。

蜀國滅亡,漢中丟失,劍閣是漢中的南大門

263年,魏國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一舉滅亡了蜀漢。這跟劉禪聽信了黃皓的讒言,而不聽姜維的諫言有關。姜維看到鄧艾、鍾會的異動,已經預料到魏國可能要伐蜀了,就建議劉禪提早做充分的防禦,這就是姜維不凡的軍事洞察力。

姜維在這次戰役中,面對鄧艾、諸葛緒、鍾會三路大軍,且戰且退,最後跟曹魏大軍相持於劍閣。這也迫使鄧艾只能出險招,走700餘里的陰平小道,才偷襲成都成功。

我們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姜維的軍事素養之高,只是獨力難支,蜀漢缺將呀。這時候,即使換成魏延,又能如何呢?還是擋不住劉禪投降呀。

如果263年,姜維在魏攻蜀之前,再次北伐呢?魏國就要先調兵防姜維了,至少可以續命一年。下一年繼續呢?還可以續命一年。不過由於實力差距,姜維還是會最終失敗,但是蜀國可以多續命幾年。

在敵強我弱,比不過發展速度的情況下,北伐策略是沒有問題的。

魏延、姜維都是優秀將領,諸葛亮的確要為北伐失敗負責

北伐最終失敗,導致蜀國滅亡,諸葛亮的確負有一定責任。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應該聽取魏延的計策,趁魏國關中空虛之計,直接拿下潼關,堵住曹魏援軍,然後再平定關中、隴右地區。

蜀漢拿到關中和隴右地區,至少實力可以跟東吳相比了,蜀吳加起來就可以抗衡魏國了。蜀漢拿不到關中,只靠蜀中平原的土地和人口,根本不足以跟曹魏抗衡。

姜維北伐,受到蔣琬、費禕和黃皓等人的制約,只能自己勉力苦撐,組織不起來諸葛亮時期的陣容,也就沒法奇兵奪潼關,主力平定關中了,沒人配合呀。讓廖化、張翼去打潼關,明顯沒有魏延去的把握大。

魏延、姜維都是優秀的將領,相比而言,姜維受諸葛亮影響較深,也較為保守,如果是魏延掌控了蜀漢大局,北伐時採用奇襲潼關的方法,還真有可能北伐成功,一舉扭轉三國的局勢。


奕天讀歷史


漢中地理位置險要,道路崎嶇,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中,漢中和荊州是最重要的環節,是屯糧練兵和出兵北伐的最佳基地,為了保住漢中這塊地盤,劉備不惜得罪張飛,破格提拔魏延鎮守漢中。

魏延沒有讓劉備失望,魏延鎮守漢中近30年,曹魏寸步不能前進。蜀漢在綜合國力遠遠弱於曹魏的情況下,卻能佔據戰略主動,使曹魏處於只能捱打不能還手的地位,魏延鎮守的漢中居功至偉。魏延在漢中期間,兢兢業業,勤於練兵,在漢中每個險要關口都佈置重兵,從敵情預警到防禦部署做得細緻嚴謹,將漢中防守得水洩不通。期間曹魏大將軍曹爽也有過進兵漢中的軍事行動,但面對鐵桶一般的漢中防禦系統,卻無從下手,加上道路崎嶇,糧草不繼,只能退兵。

魏延雖然喜歡用奇計險計,卻不是魯莽的人,魏延行險往往是建立在謹慎判斷的基礎上,而且也會給自己留下後路,不會孤注一擲,這也是劉備敢把漢中交給魏延的原因。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沒有建議諸葛亮全軍走子午谷,直接兵臨長安城下,而是建議由他帶領小部分偏師走子午谷,就算萬一失敗也不會導致戰局完全失控;並且魏延的這提議是建立在謹慎分析基礎上的,第一,曹魏主力被諸葛亮吸引在祁山一帶,長安城兵力空虛,第二,子午穀人煙罕至,曹魏設防的概率極低,第三,長安城守將是個未經戰事的公子哥,膽小怕事,無勇無謀。所以子午谷奇謀看似冒險,成功的可能性卻極大。

但從軍事才能來說,姜維不比魏延差,在大局觀上則比魏延更加出色,然而恰恰是姜維出色的大局觀,才導致了漢中失守。

姜維掌握軍權後,對漢中的防禦計劃做了全盤調整,調整的目的不是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為了大規模殲滅入侵的敵人。魏延鎮守漢中時期,在漢中各個險要關口都留下重兵把守,把敵人擋在關外。姜維把防禦計劃調整為放棄陽平關的防守,將重兵集結於漢、樂二城,沿途重要關口也留下影迷兵馬,形成一個口袋陣。等魏軍進攻漢、樂二城時再派遊擊部隊騷擾魏軍運糧部隊,等魏軍缺糧退軍時在趁機全軍出擊,殲滅魏軍。

姜維的這個戰略構思無疑可以獲得更大的戰果,操作難度也更高。鍾會伐蜀之戰,前期戰局完全在姜維的預想和掌握之中,卻在鍾會久功不下漢城,準備退兵的時候,發生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的意外,導致姜維軍事部署全盤失敗。

姜維的漢中之失不在於姜維的戰略和戰術失誤,而在於劉禪的用人不當。可以說,獻關投降的蔣舒是直接導致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正是在漢中失守和鄧艾兵臨城下的雙重打擊下,才讓劉禪喪失了堅守的信心。如果鍾會率領的主力被姜維在漢中殲滅,鄧艾的奇兵也就成了孤兵。


古今之言


魏延和姜維兩人都是蜀漢難得的軍事人才,兩人都為了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從漢中一地的得失來看,似乎魏延的軍事才能要比姜維高得多了。

不過戰爭的勝負並不是只限一城一地,魏延守漢中有他的原因,姜維失漢中自然也有他的因素。


魏延對待漢中的方法主要是“守”,那主要是他的權力限制,其實魏延和姜維一樣是一位敢於冒險,愛好奇襲的將領,只是因為當時蜀漢的大權全在諸葛亮手中,魏延對漢中軍隊是沒有“便宜行事”的權力的。而姜維在費禕遇刺後“總攬內外諸軍事”,所以姜維可以獨自出兵北伐而魏延不行。

其實從劉備得到了漢中之後就開始建設漢中的防禦機制,先是烽火臺預警設備,然後魏延領漢中太守後又開始在外圍建設興圍等城堡守衛陽平關,最後諸葛亮北伐建築漢,樂兩城,至此,漢中的防禦體系才算是完全建好。首先是烽火臺預警,城堡和陽平關為第二重防禦,漢,樂兩城為第三重防禦共保漢中。後面魏延的繼任者吳懿,王平等也都遵循著這一防禦體系。


可是蜀漢後期,政治混亂,朝局不穩,姜維為避禍而逃去沓中屯田,這時候曹魏已經不是以前曹真,曹爽那種小打小鬧的出征部隊,而是鄧艾,鍾會這類的大規模滅蜀軍隊了。在大軍壓境,內部混亂的情況下,姜維想要一戰而全滅魏軍,以保持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姜維放棄了外圍屏障,而把軍隊分佈於漢,樂兩城,主打“誘敵深入”的埋伏戰,要不是有內奸的告密,其實鹿死誰手誰也不知道。魏延守漢中是成功的,但也不能忘記他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性格,而姜維是失敗了,但他退守劍閣後繼續抵擋鍾會大軍,蜀漢滅亡後圖謀再起,並且除去了鄧艾,鍾會這兩位大將,姜維對蜀漢的忠心絲毫不亞於他那位鞠躬盡瘁的恩師啊!


那隻胖狐狸


讀史可以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

這個問題的關鍵應該是出在諸葛亮的用人問題上。

前一段時間在微信群裡看見有人轉發一個視頻,大致的意思是說,中國現在的歷史教育是讓學生記住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而國外的歷史教育是讓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反思。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客觀,但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知識是共有的,而見解是獨特的。

所以,我就不對歷史事件刨根問底,旁徵博引了。

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曆史上智慧的化身,人們大多是從《三國演義》裡面得知。諸葛亮去世後,根據他的遺願,安葬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定軍山下,而馬岱斬魏延的事發地虎頭橋也位於漢中市漢臺區。這也讓漢中在三國時代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諸葛亮除了在用魏延這件事上有問題外,對於去讓馬謖去守街亭也是很出名的一個失誤。至於劉備去攻打吳國,有人還搞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跟著去出謀劃策???如果諸葛亮去了,劉備會逃奔白帝城嗎???

可見,諸葛亮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有智慧,不然蜀國也不會滅亡。

至於說,諸葛亮用馬岱除了魏延,扶姜維上位接管漢中,不到一個月就丟了,這也不怪姜維沒有能力,是歷史的必然,是大勢所趨。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本來就是以攻為守,拿雞蛋碰石頭。

最後以漢中虎頭橋的一副對聯來結束今天的問答。

虎橋往事明月知 漢水長流太守名


漢上生活圈


這個問題就很莫名其妙,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魏延死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被刺殺,次年姜維開始督內外軍事。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進位為大將軍,公元263年,劉禪不聽姜維建議,被魏國攻破漢中,此時距離魏延死,已經30年,距離姜維主政也已經10年了。

同時劉備進川是公元211年,攻下成都時已經是214年,攻下漢中並自稱“漢中王”是公元219年,然後魏延開始鎮守漢中,到魏延死時,就是公元234年,也只有15年,40年結論何來???如果從魏延死公元234年,倒推40年,就是公元194年,此時劉備才33歲,當時還是平原縣令,就是這一年去救的陶謙,而且這一年呂布還偷襲了曹操後方,魏延都還沒有登場,難道就開始守漢中了???


胡侃解密三國


真是不約而同的想到這件事,當年都是馬超或者趙雲鎮守陽平關!漢中有魏延做後盾!等到姜維掌兵權卻誘敵深入!好比貪吃蛇🐍要吞大象🐘!諸葛亮連年征戰國力已經非常羸弱!魏國對比越來越強大!事實證明根本吞不下去!關羽出兵丟荊州!姜維誘敵深入丟漢中!只剩下一個西川!好比一個人被砍掉了兩隻胳膊!所以後人看來應該堅守陽平關!


魏王銅雀臺


失漢中時姜維在沓中避禍,壓根就沒有守過漢中,沓中距漢中近千里呢!魏延守漢中時有諸葛大仙總攬全局,故曹魏不敢動,諸葛大仙一死,魏延腦袋還不如小雞頭了,如果沒有諸葛大仙魏延豈能守住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