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魏延寧願被冤殺,爲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用戶67369269939


魏延被殺源於私人恩怨,跟是否忠心沒有關係。當時的情況很複雜,如同孫權當年預料的那樣: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魏延和楊儀兩人都不是善茬,有諸葛亮在尚且能鎮得住,一旦諸葛亮歸天,兩人必生禍亂。一語成讖,最終魏延死於楊儀之手,那麼魏延為什麼沒有投奔曹魏呢?

應該說魏延的忠心還是值得放心的,為什麼呢?因為魏延在蜀國獲得了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劉備時期。

魏延本是劉備定荊州南部四郡時收編的將領,當時不為世人知。後來魏延跟隨劉備入西川,在雒城之戰中軍師龐統戰死,魏延則隨劉備經過艱難攻城拿下雒城。後魏延跟隨劉備南下成都,數有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

其實被封為牙門將軍是個小事,但是重要的是劉備在這個過程中見識到了魏延的勇猛和領軍能力。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劉備堅定了重用魏延的打算。

劉備攻下漢中後決定任命一名漢中太守,大家都覺得張飛最合適,趙雲當然也可以,張飛也認為非自己莫屬。誰知道最後劉備選擇魏延做了漢中太守,督領漢中防務。魏延自信的表示:除非曹操親自來,否則任何一名魏將領兵前來我都要吞併了他。

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是說大話嗎?不是,魏延有這個能力。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掌權,諸葛亮同樣在軍事上也非常倚重魏延,而魏延的戰績也是相當的漂亮。

魏延曾經率領一支偏師西入涼州地區,和魏軍大將費瑤、雍州剌史郭淮大戰,結果大破敵軍。其中郭淮後來一直拱衛關中,姜維和他數次交鋒,數次敗於郭淮之手。從這就可以看出,魏延要比姜維厲害的多。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鋒,諸葛亮派魏延和高翔、吳班逆戰司馬懿,結果打得魏軍大敗。斬敵首三千,鎧甲五千,弓弩三千。

因此,魏延對於諸葛亮來說其實是軍事上最重要的依靠,可惜的是魏延和長史楊儀不睦,雙方互為仇敵,互相看不順眼。

楊儀是軍中的調度,諸葛亮依靠楊儀籌措糧草,制定軍規。而魏延每次臨敵必為先鋒。楊儀心高氣傲,魏延桀驁不馴,平時令人相處,全靠諸葛亮規勸和調解!

相比而言,諸葛亮對楊儀更放心一些,因為楊儀雖然心高氣傲,但是終歸是個文臣,易於籠絡。魏延則不然,魏延甚至在重大軍事行動上與諸葛亮有分歧!

魏延用兵主張勇和奇,諸葛亮用兵主張穩。最知名的就是魏延數次要求諸葛亮撥付一萬士兵,五千作戰,五千負糧,然後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與蜀主力會師於潼關。諸葛亮則認為此舉太過於冒險,棄之不用,魏延心中不服。

因此,諸葛亮在臨終前召費禕、楊儀、姜維商量自己死後節度諸軍的事宜,在這麼重要的關頭並沒有邀請魏延參加。這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諸葛亮懼怕魏延違反軍令,提前佈置兵力,而使局面失控。因此,諸葛亮安排了魏延斷後,這樣有兩個好處。

一個好處是魏延勇猛,讓魏延領軍斷後可以高枕無憂。二是一旦魏延生變,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還有姜維來支撐後軍,最起碼不會被魏軍和魏延前後夾攻。

楊儀其實也料到了魏延的反應,於是讓費禕前去試探魏延,魏延放言:丞相死後自有我領軍抗敵,無須撤軍。於是大家都沒有和魏延打招呼,悄悄的撤軍了。

魏延將火氣撒到了楊儀身上,想趁諸葛亮新喪,以反叛的名義除掉楊儀。於是魏延率軍搶先南下,並燒斷棧道,阻擊南下的蜀軍。楊儀的想法和魏延差不多,楊儀也想趁機除掉魏延,於是楊儀令王平率軍攻擊魏延。王平沒有發動一兵一卒,僅以言語就瓦解了魏延的士兵。王平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於是眾士卒皆散,魏延成為孤家寡人,於是北上逃往漢中,目標是魏國。為什麼?

諸葛亮新喪時,魏延有實力和底氣來執掌全軍,因此,魏延相信,依照自己在軍中的地位和威望,接替諸葛亮執掌全軍是理所當然。誰知道形勢急轉直下,一戰未發,王平就瓦解了自己的部下,此時不逃往魏國,更待何時?只是這是已經晚了。

因此,魏延不是寧願被冤殺也不願意叛變,而是魏延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趁機掌權,並且除掉楊儀。誰知道楊儀、費禕、姜維早已抱團,最後自己反擊未成,反而被王平所擊敗。士兵皆散,被馬岱追殺。這時魏延才想起來往北逃,逃往魏國。很可惜,馬岱沒有給他機會,最後馬岱率軍追上魏延,誅殺了魏延及其兒子。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自負,楊儀自傲,兩個不和的人在諸葛亮活著時還能勉強合作。諸葛亮死後,兩人都想趁機除掉對方,因此,私人恩怨演化成為公然的軍事對抗。而明顯的,丞相府成員楊儀、費禕、姜維是穿一條褲子,於是魏延就成為了叛徒。其實魏延哪裡是叛徒,只是一個想公報私仇的人罷了,此時魏延尚有實力,不需要逃往魏國。後來,魏延被追殺,往北逃,這時的魏延肯定是想逃往魏國了,但是此時已經晚了。因此,魏延沒有被冤殺,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而已。


每日趣評


魏延在知道自己必死無疑的時候,他不是不想投奔曹魏,而是沒有機會了。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魏延在能逃的時候不選擇逃,而逃跑不了的時候,為什麼又想要逃的呢?

其實這些意外的發生都和諸葛亮的死有關係。

諸葛亮死之前,無論是魏延還是楊儀,他們都是齊心協力北伐攻打曹魏的。可是,突然之間諸葛亮這個主心骨病死了。

諸葛亮死了,這個仗還要怎麼打?

於是,就產生了兩種意見,一個就是堅持要打仗的魏延,另一個就是想偃旗息鼓的楊儀。

這兩個人都覺得諸葛亮死了,蜀國的軍政大權自己應該說了算了。

當楊儀派費禕去說服魏延退兵,打道回府的時候,魏延就開始罵娘了。

他讓費禕回話給楊儀,他楊儀願意走就走,丞相死了我魏延還在,仗還要繼續打。

可是,當費禕剛離開他的地盤,他就意識到情況不妙了。若是這個時候,楊儀真的回去,到了劉禪那裡參自己一本,那自己真是冤枉大了。

想到這裡魏延就開始率領士兵,想要先楊儀一步到都城去告狀。為了阻止楊儀的步伐,他還特意命令士兵,等他們軍隊過了河後,就把橋給拆了。

這樣魏延和楊儀的窩裡鬥,就正是開始打響了。

可以說這時候魏延是沒想到自己過不了多久就會死掉的,若是他知道局勢對自己不利的話,此刻的他,逃向曹魏還是很容易的。

就是因為當時魏延沒有預料到後果的嚴重性,所以,他沒有跑。

再說了,那時候的蜀國人才已經接近凋零了,想他魏延這樣會打仗,能打仗的人已經不多了,他相信他這種人肯定不會死在自己人手裡的。

誰曾想到這事楊儀一怒之下,寫了一封信給劉禪,信的內容說魏延要搞事情謀反。

這下罪過就大了,謀反那可是死罪呀。

劉禪召集大臣一商議,都覺得魏延這個人很可能真的要謀反了。

畢竟魏延這個人是牛脾氣,只有諸葛亮能鎮得住他,其它的人,魏延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過。

劉禪派了王平等人來平叛魏延的叛亂。

這時候魏延也不怕,因為他手裡有兵呀。

當魏延的大軍和楊儀的大軍對陣的時候,魏延已經成為孤家寡人了,但是,這時候的魏延還有可以和楊儀大戰一場的實力。

就在兩軍對壘要大幹一場的時候,王平說了一句,丞相剛死,你魏延就要謀反嗎?

就是這句話,徹底的瓦解了魏延軍的軍心,他們紛紛扔掉武器選擇了投降。

這時候魏延意識到,他這次必死無疑了。

但是,魏延還是抱著僥倖的心裡,他向北方逃了去,可是,他這時候選擇逃,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馬岱追上他後,就把他的頭給砍了下來。

魏延選擇向北逃,肯定就是想去投靠曹魏了,但是,這時候他已經沒機會去了。


史學達人


魏延的官職為涼州刺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並假節。諸葛亮去世後,就算魏延官職高。

而且在劉備時,魏延就是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其資歷也是非常老的。魏延的戰功也僅次於五虎將。

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認為他應該執掌蜀國軍政,並繼續領導北伐大業。

魏延的目的,首先就是掌控蜀國大權,也就是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但諸葛亮知他性格粗暴、高傲、難以控制,把他排除了,內定了蔣琬為繼任者。

然後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有仇,兩人平時就水火不容。諸葛亮死後,安排楊儀帶領軍隊後撤,魏延負責斷後。

魏延平素就恨楊儀入骨,因為諸葛亮在,他倆才沒鬧翻。現在諸葛亮安排魏延替楊儀斷後,更令他憤怒。於是魏延就率軍攻擊楊儀。兩人都上書說對方要謀反,群臣則都支持楊儀。最後魏延戰敗被殺。

魏延一路都在往南走,可見並沒有投降魏國的打算。他首先是想在諸葛亮死後爭權,又要報與楊儀的私仇。但由於魏延平素性格粗暴、高傲,所以人際關係極差。上至諸葛亮,下至群臣,無人信任他。最終魏延以謀反罪被滅族,也是悲劇。可見實在是性格決定命運。


國史拾遺


回答這道題的思路 : 先來回顧一下魏延被冤殺的大致過程。再來分析分析為什麼魏延“寧願”被冤殺,也不去投降曹魏。

“寧願”為什麼打引號呢,顯然魏延並不知道自己會被殺,當然如果他知道,我估計他也不會去投降曹魏的。魏延

首先,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魏延基本都是參與的,而且是主要將領。但魏延和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見不同,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被駁回,諸葛亮堅持穩紮穩打。就事論事,並不像演義中那樣,諸葛亮對魏延有嚴重偏見,他倆小矛盾還是有的。

當時,姜維、楊儀、費禕陪在諸葛亮身旁,諸葛亮交代後事說 : 我死後,大軍退回漢中,楊儀來主要指揮,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葛亮也知道魏延可能不會聽令,於是加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同意,大軍就管自己回去。

Ps:魏延不同意退軍是有他的想法的。諸葛亮死後,不管是地位還是官職,魏延是最大的,自然而然將來統軍的是他,他不願意聽楊儀的。楊儀

諸葛亮死後,楊儀就派了費禕到魏延的軍營裡對他傳命,魏延說:我不同意退軍,丞相死了,我還在,我可以繼續帶著大軍攻打曹魏,何況楊儀是誰,我憑什麼聽他的。

費禕知道魏延的心思後,趕緊回去告訴楊儀,楊儀立即退軍,魏延知道大軍退去後,驚呆了,趕緊讓自己的軍隊去燒燬棧道,其目的就是不讓楊儀大軍退走,但這做法有點過分。

兩人都將對方控告給劉禪,劉禪拿不定主意,於是找來蔣琬等人,一商量,更相信楊儀,最終魏延被冤殺。

顯然,魏延在文臣心中的形象並不太好呀。
劉禪

那麼,魏延為什麼不投靠曹魏呢?

其一,劉備對魏延不薄,魏延不至於那麼不義。

魏延原先是有一支流浪部隊的,然後跟了劉備,跟著劉備攻打西川,攻打漢中,重點是不用二弟張飛,提拔魏延鎮守漢中。在劉備心中,魏延很有能力,也很器重他。

幾十年的蜀漢大將說反就反,也太不道德了吧。漢中盆地

其二,魏延在蜀國將領中地位極高,去了曹魏能混成啥樣?

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死後,魏延在蜀國將領中地位算是第一了,又何必去曹魏做個小將軍呢?

其三,關鍵還在於魏延的性格,魏延是個情商不高,性情耿直衝動的將軍,難聽點說就是一根筋!

他寧可和楊儀都個你死我活,也不會去投靠曹魏的。

魏延被冤殺著實可惜......


小刀文史


《三國志》記載,魏延以軍功為劉備重識,命守漢中,後劉備去世,曹魏前後十年意欲進犯漢中而未能進寸土。


區別於蜀漢“軍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曹魏可謂人才輩出,就是這樣在魏延面前,曹魏也是未能進漢中半步,魏延之能可見一二。

所以魏延在曹魏面前,絕對有驕傲、蔑視的資本,斷不會有降手下敗將的可能。

其次,劉備在時,對魏延尤為信任,每對左右言“五虎將下有魏延!”,先令其守漢中,後又封其為徵西大將軍,在劉備與五虎將死後,幾乎在劉禪、諸葛亮兩人之下,萬人之上。劉備如此厚恩,魏延必存感念,雖其與諸葛亮多有心隙,但到底其還是效忠蜀漢劉家,忠心不二的。因此,他並不存在投降曹操的主觀與客觀動機。
說到魏延被冤殺,多半有點咎由自取的意思。

蜀漢自劉備與五虎將後,軍中將領,魏延可謂一家獨大,莫敢與爭鋒。但有一奸小文官楊儀,素來與魏延交惡,對魏延頗有微詞,幾欲除之而後快以洩私憤。諸葛亮礙於魏延受先帝厚恩,對魏延一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少委以重任。



魏延與諸葛亮本有罅隙,在其提出兵出子午谷未獲準允後,對諸葛亮頗有微詞,每在部下面前作碎碎念,以發丞相膽小怕事、畏手畏腳之語逞口舌之快。


諸葛亮名為蜀丞,實為權柄,對其譏辱,聽之任之,但當時蜀漢上下莫不諸葛亮馬首是瞻,身邊親信、學生、隨從與幕僚自然看在眼裡,恨在心裡。比如劉禪身邊董允、蔣琬,諸葛亮北伐隨軍的費禕、姜維、馬岱,特別是楊儀,無一不是諸葛亮親信幕僚,他們對魏延早就心存罅隙,苦尋良機治之而不得。

終於,諸葛亮死後,託付費禕、姜維、馬岱、楊儀有序撤軍,魏延不聽可自隨之(後人記載,或有不實)。此時小人楊儀跳將而出,有意誅害魏延,料定魏延會疑心作出亂綱之舉,便可以謀逆治之,於是派費禕打探魏延口風。


時魏延為先鋒大將,諸葛亮死時未在身邊,未能知諸葛亮臨終真實遺言。只覺諸葛亮斷不會作小兒狀拋棄自己於不顧故不肯退,又覺是楊儀有意發難自己,誘引己入不忠不義之境地,十分被動,於是率先發難,趕在楊儀前斷其迴路橋棧,擁兵與楊儀對陣,此舉正中楊儀下懷,諸葛亮屍身尚在軍中,魏延已落下謀逆之實,楊儀三言兩語,魏延部將多不願造反,紛紛投降,魏延見大事不妙,逃回漢中,與楊儀幾乎同時上奏劉禪對方謀逆,但是此時劉禪一時難斷,問董允、蔣琬意見,兩人都因為魏延此前對諸葛亮不敬,紛紛偏袒同為諸葛亮門人的楊儀,魏延因此被扣上謀逆罪名,被馬岱斬殺,後又被滅三族。


楊儀腳踩魏延頭顱,極盡譏辱嘲笑之能,小人嘴臉,顯露無疑。後幾年,楊儀以謀逆言語遭劉禪流放,後死性不改被劉禪誅殺!

魏延之死,死於小人,禍於情商。


不書公子


魏延根本就沒有料到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知道事情會演變成這樣,估計很有可能就直接投魏去了,魏延內心裡是瞧不起楊儀的,他不覺得自己會輸給楊儀,可是他的部眾,就被王平說了一句: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敢這樣。

然後魏延的士兵就跑散了,而魏延就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個人逃往漢中,就被馬岱追上,然後給殺了,楊儀還用腳踩著魏延的首級說:魏延!你還能作惡嗎?然後魏延三族被滅。

而楊儀認為自己把大軍帶回成都,又平定了魏延之亂,覺得自己的功勞十分之大,應該是諸葛亮的繼承者,那就是新一任的丞相呀,可是楊儀沒想到的,他的大軍指揮權只是臨時的,諸葛亮把大軍交給他,就是為了讓他把大軍帶回去而已。

也僅此而已,諸葛亮很瞭解楊儀這個人,楊儀這個人的性格十分的急躁狹隘,如果把蜀漢交給他,指不定會出現什麼事情呢。同樣的諸葛亮也不會把蜀漢交給魏延的,魏延沒有自知之明,有點自負,楊儀和魏延兩個都不是合適的人選。

而合適的人選,諸葛亮早就想好了,早就跟劉禪打好招呼了,那就是蔣琬,蔣琬就被任命為益州刺史,尚書令,而楊儀只是被任命為中軍師而已。楊儀認為自己比蔣琬的資歷老,而且才能超過蔣琬,當然也是他認為而已。

楊儀很是憤憤不平,他對來看望他的費禕說:丞相死的時候,如果我率領大軍投魏,又哪裡會有今天這種地步呢?費禕一聽這話,趕緊就向朝廷彙報了。

楊儀就被貶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最後自盡而亡。其實魏延和楊儀一樣,如果他要是知道他有這樣的結果,他也會選擇投魏去的。

那麼魏延為什麼會那樣做呢?因為魏延內心裡,認為自己是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他還覺得諸葛亮的北伐過於謹慎,如今丞相已死,正是他大施拳腳的大好時機,所以他才會堅持說,讓丞相府的人帶著丞相的靈柩回去,而由他繼續北伐。

而且,魏延無法忍受的是,他還要聽楊儀的節度,還要為楊儀斷後,兩個一直素有矛盾,而魏延攻擊大軍,就是為了對付楊儀,可惜,他沒想到自己會敗得那麼徹底。


歷史簡單說


真心覺得三國裡魏延死的真的很冤,魏延一不貪生怕死;二不貪圖榮華富貴,從追隨劉備開始就一直建立奇功,就因為諸葛亮不喜歡,最後被冤殺,還把諸葛亮神話,說自己死後魏延必反,真不知道從哪裡看出來了?


其實看看諸葛亮第一次與魏延見面就對劉備說了一段話:“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

魏延只是一開始不知道諸葛亮的心思,魏延的歸降並不是因為不忠心,而是不得其主,如果真的是三心二意的人早就歸降曹操了,和孟達一樣,正是因為劉備的賞識,魏延才覺得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華,然而諸葛亮就是個不會用人的主,其他地方不說,單就用人這方面是諸葛亮一生的敗筆。



說到魏延為什麼不投降曹魏,原因真的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壓根就不想投降曹魏,他一心想為蜀漢建立功業,同時實現自己的抱負,想盡辦法打敗曹魏,怎麼可能會投降曹魏?會有這樣的結局一是怪自己的性格,自己有些“叛逆”的性格,再加上過於自信,也是個高傲的人;二是諸葛亮一開始就對魏延不感冒,要用的時候就用,不用就殺,有些過河拆橋,如果諸葛亮能用心培養魏延怎麼還會鬧到最後的地步?我對諸葛亮的才智很喜歡,但就這方面覺得諸葛亮做的不對。個人見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郡主


魏延就是個低配版、失敗了的董卓。

在蜀漢陣營苦熬多年,終於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後一個他害怕的人諸葛亮也死了,他覺得這蜀漢就該輪到他來專權了,結果沒想到諸葛亮的安排是,楊儀率軍退回成都,魏延負責斷後。

魏延當然不服。所以,魏延趁著楊儀還沒有拔營後撤的時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馬拔營南歸,上表給蜀漢朝廷說,楊儀要造反。但他所過之處“燒絕閣道”,就是說,他自己過去之後,就破壞道路,不讓楊儀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幹什麼呢?

他一直自視甚高,自從五虎上將都死了,劉備死了,諸葛亮也死了,他覺得蜀漢就沒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軍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將領和軍隊沒人是她的對手,他就可以順利接管蜀漢政權,把持蜀漢朝政,也學曹操、司馬懿的樣子,先當權臣,然後逐步篡位。

最不濟,只要他率軍回到成都,他覺得自己軍事水平比蜀漢當時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裡。即使他滅不了別人,蜀漢政權也會亂起來,他就有機會亂中取勢。

蜀漢朝廷當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麼意思,所以朝廷派蔣琬率軍“赴難北行”,就是說,蔣琬率留守成都的宿衛部隊北上,準備迎擊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擋魏延的歸路,等楊儀率軍歸來,前後夾擊,可以擊敗魏延。

魏延沒有想到,楊儀在知道魏延已經拔營南走之後,迅速拔營南撤。魏延“燒絕閣道”,楊儀就“槎山通道”,晝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還想據險自守,遣軍逆擊楊儀,結果陣前一喊話,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兒子潛行逃往漢中。楊儀又派馬岱追擊,擒斬了魏延。

那麼魏延既然決定了要造反,為什麼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簡單。

這時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過就是給個地方郡守之類,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漢這樣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軍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奪取蜀漢朝廷的控制權,繼承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力,總攬內外軍政大權。

但是魏延顯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漢政權的穩定性。他率本部人馬南撤,在南谷口和楊儀軍對陣,別人在陣前一喊話,做了點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馬就作鳥獸散了,說明他的本部人馬本來對他個人的忠誠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還是忠於蜀漢朝廷。

作為征戰多年的沙場老將,而且一直以有謀略自負,自視甚高,連本部人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漢當董卓,魏延也是太沒有自知之明瞭。

此外,有人說,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並不是要殺魏延。這就屬於胡說了。諸葛亮明顯是已經意識到魏延可能會不服從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

《三國志·魏延傳》: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諸葛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時候魏延駐軍在外,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統一計劃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麼楊儀、費禕、姜維就率主力部隊自行出發,把魏延扔在前線。

既然按照諸葛亮遺命,是要全軍退回蜀漢的,而且已經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從命令,就意味著造反,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時候是在前線,如果蜀漢自己內亂起來,當然只會有利於對面的曹魏和司馬懿,參考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多爾袞率清軍來撿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麼結果了。

所以,諸葛亮這個安排的意思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魏延真打算這麼幹,也不要在前線就和魏延直接火拼,這樣就會將全軍都置於危險之中。相比較而言,扔下魏延,楊儀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隊。這很顯然是一個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說諸葛亮保守了。

《魏延傳》又說: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這個說法顯然很可疑,連裴松之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反駁了。這種來自敵國的傳聞記錄,當然不可能比蜀國本國的記載更可靠。

既然諸葛亮在死前已有妥善安排,而且連行軍順序都安排好了,那麼諸將當然應當按照他的遺命執行,先率軍安全返回成都,再從長計議。諸葛亮對蜀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一死,蜀漢人心動搖是必然出現的局面,這時候自然要先返回國內,保證國內安定,鞏固根本。

這時候魏延卻不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執行,既不肯為全軍斷後,又想著奪取兵權,統領全軍,無論他的本意只是殺楊儀,還是真要造反,這個行動在性質上都是毫無疑問的造反。不是造反,你一個前線將領,突然領兵直奔都城,你想幹什麼?


蕭武


魏延是被人偷襲殺死的,他根本沒機會反抗!否則以一對一單挑,馬岱也未必打得過魏延!其次,以魏延的地位,他要想反,蜀漢一半的人馬會聽他的,他要帶兵攻入成都。讓劉禪封他一個丞相,劉禪估計也不得不答應!魏延是劉備唯一任命過的方面軍總司令,蜀漢漢中太守,可節制整個東川兵馬,且時間長達十幾年。人數大約兩萬多人!而同期蜀漢的總兵力才六萬人!

諸葛亮之所以想殺魏延並不是怕魏延謀反,而是怕被魏延改變國策!這一點在子午谷奇襲中可以看到,魏延還是很有想法的,但是不符合蜀漢國情!

諸葛亮是一名戰略家,他雖然多次北伐,但是北伐的目的並不是跟曹魏決戰,而是以攻代守,對魏軍前沿軍事基地做定點清除。這是一種政治戰,因為蜀漢沒有足夠國力與魏國對耗,蜀漢的國力還不到魏國的六分之一。而魏延就只是一名單純的軍事家,他只想著能攻下魏國國土,卻沒去想後勤國力跟不跟得上。這是諸葛亮殺魏延的理由,就是怕魏延掌政後跟魏國硬碰硬,如此則葬送蜀漢!


優己


魏延其實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首先,他是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的,而且在魏延跟隨劉備之前是沒有記錄的,可能就是一個豪強武裝,劉備入蜀的時候把他收編了,劉備對魏延還是非常信任和重視的。

魏延在跟隨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屢立戰功,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便跟隨劉備和諸葛亮張飛一起包圍成都,並攻破成都!

後來劉備自稱漢中王,治所在成都,漢中需要大量留守,大夥都認為非張飛莫屬,張飛也這麼認為,但是劉備卻把這個重任交給了魏延,全軍上下聽之後,非常震驚,因為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解釋一下,就大會群臣,並且問魏延,今天唯一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讓大家看看你的實力!

魏延就說,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來攻漢中,我將為大王堅守,如果曹操率10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他!劉備聽了非常滿意,群臣也未言這段話,稱讚他是雄豪!

魏延因為自己孔武有力,又足智多謀,表現得剛愎自用,群臣都躲著他,唯獨楊儀不買她的賬,事事都跟他按照法律法規來辦事。二人的關係非常的不好,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總是要求統兵一萬,從漢中進攻,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是諸葛亮每次都制止,魏延很惱火,覺得自己的才華不能發揮!

諸葛亮快去世的時候,召集楊儀來商議身後事,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捨棄魏延大軍獨自撤退!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緯去探魏延的口風,魏延果然不聽命令,於是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命撤退,聽說之後非常生氣,搶在楊儀的前面撤退,楊儀和魏延都向劉禪報告對方謀反,不過朝中的大臣都相信楊儀兒不相信魏延,魏延手下的士兵都覺得魏延理虧,於是散去!魏延只帶幾個兒子逃走,被馬岱所殺,魏延自始至終沒有要投降曹操的打算,只是想殺了楊儀,結果被楊儀夷三族,可以說魏延失敗在情商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