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爲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和輝縣交界一帶。

七人雖然同為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但是思想傾向卻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竹林七賢之中,最早赴死者是嵇康。司馬昭舉起鬼頭刀的時候,他從容而坐,要求彈一曲《廣陵散》。一位舉世名流,臨死之憾是曲無傳人。這給魏晉的士人尤其是其他竹林六賢,立下一道赴死從容的標杆。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嵇康《廣陵散》

自此之後,冥冥中天下人都在等待著餘下的六場儀式,有竹林,有刀斧,有琴,有血,有不死的歌謠,有永生的唱誦,讓後世的小子徘徊無所至,憂思獨傷心。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王戎

王戎做好了七賢赴死儀式的準備工作,卻僥倖得脫。那是公元305年,晉惠帝司馬衷已被張芳擄至長安。此前十五年,這位“何不食肉糜”故事的主人公在劍林與火海中當了皇帝。可惜,先是太傅楊駿專政,後是把男人當藥渣子的皇后賈南風擅權。由此向前三十年,正是魏晉交迭之際,先是司馬家屠戮曹氏,後是司馬家內訌和殘虐。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竹林七賢便生活在這暴政與亂世。既為暴政,權力及其敵人便是時代的主題和背景,人生如塵露,天道邈悠悠,誰也逃不得;既為亂世,權力的缺口處便可生出豐茂的竹林,為試圖出逃者留下一壺酒、一張琴、一卷詩、一溪雲、一輛顛簸於窮途的牛車。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山濤

《晉書》講山濤少年光景,用了四個字:早孤,家貧。出仕之後,一路履冰向上,深知盛衰在須臾,唯恐一言招禍,一步失盤。司馬彪贈詩山濤,最能說明他的人生境遇:翩翩野青雀,鼓翼帝王畿。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山濤

山濤這隻野麻雀,最高做到司馬炎時代的吏部尚書。雖與嵇康、阮籍等交好,心向逍遙,卻也只能隨風飄搖。豈不識宏大?羽翼不相宜。他根本不信阮籍“拔劍臨白刃,安能相中傷”那一套,自持底層在上的謹慎,年近八旬還在升官。所以,嵇康對兒子說,我把你託付給山大爺,你就算不上孤兒了。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劉伶

這話大概也是說給劉伶和阮籍聽的。這二賢,皆為大酒鬼。《晉書》和《世說新語》皆言劉伶形容醜陋,土木形骸,第一不帥,對世故人情全不關心。後世范仲淹倒是明眼人,他說,世人皆把浮名牽繫,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阮籍

阮籍與嵇康知交最深,按理應是第一託孤人選。可是這位大人先生,雖未必如劉伶那般時時處處狂飲,但每飲必以鬥計,然後再吐出幾升血來。阮籍可查證的斗酒入、升血出記錄至少兩次:一次是與友下棋,有人告知母亡消息,老阮神氣不變,堅持把棋下完,而後斗酒大哭,血泣青衫;一次是嵇康之死,又是斗酒升血。君子在何計,一死不再生。

阮籍的性格,大約處在嵇康和山濤之間,搖曳欲出而無剛勇,鼓翼王畿又少世故。少時堅決不入仕,亦不與權貴相交,乃至裝醉六十日與司馬家辭去親事。更傳說他有翻白眼的本事,以黑眼珠迎見可親之人,又以白眼球翻騰可憎貨色。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而四十歲後,阮籍又不得不效力司馬氏,當上了步兵校尉,乃至昧心為司馬昭寫下了《勸進表》。兩個月後抑鬱而終,時年五十有四。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阮籍

這命世大賢、步兵校尉當得並不容易,出不得,進不去,愛不上,恨不起,深惡這暴政亂世,又不得不靠它討口飯吃。於是便有了那個百代流傳的哭於窮途的故事:阮籍常駕牛車出遊,行至路窮處,大哭而歸。生命無期度,皎然白月光。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竹林七賢中的向秀,更像餘人的旁觀者。一生波瀾不驚,就那麼看著。他親見嵇康羞辱鍾會,也親見嵇康赴死。晚年專心治《莊子》之學,未成而終。其時,向秀幼不知事,書稿流落到郭象手中。按《世說新語》的說法,郭象稍加增補點讀,就成了莊學大家。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向秀

至於阮咸,也未操演眾所期待的七賢之死的儀式。他是阮籍的侄子,生卒年不可考,據說無疾而終。山濤當上組織部長以後,曾舉薦阮咸當個小官,可惜司馬炎認為小阮好酒虛浮,遂不用。

“竹林七賢”之死,他們同為玄學代表人物,思想不同卻殊途同歸!

阮咸

小阮酒量如何不得而知,虛浮卻有史可查。魏晉之時,每年七月初七,家家曬衣服。北街的阮家曬出綾羅錦衣,南街的小阮卻掛出了一條粗鄙的牛鼻子大襠褲。人詰之,他回應說,俗不可免,聊應付耳!

最後,讓我們新學一個成語:阮咸曝褌,又稱阮咸曬衣。人家過年曬出老少滿堂,而你牽一條斷糧的狗歸鄉,大約就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