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金秋九月,神农故里谷熟稻香。随州市随县均川镇龙泉村,一片被群山环绕的农田里,村民们将金黄的水稻收割脱粒后,从包贻清家后面的一个山洞里运出。丰收的欢歌,穿过这条40多米长的小山洞,高亢响亮。

很难想象,这个山洞,是年近80岁的包贻清老人凿出来的,开工那年,他54岁。最开始有开挖山洞的念头,是为了留住孩子。包贻清所在的棉花冲湾,背靠一座长而陡的小山,这条天然屏障隔断了大家与外界的联系。

上街买肥售粮总是肩扛背驮,绕好几里的崎岖小道走出山沟。湾里的人陆续搬了出去,包贻清的孩子们也觉得搬出去更好。

但这里的20多亩地,1000亩山林,如果都搬出去,就没人管了,当过村支书的包贻清有点不弃,苦苦思量很久,1992年正月,在做通家人的工作后,包贻清带领三个儿子,用铁锤、钢钎、板车、炸药等一些简单的工具,蚂蚁啃骨头般地向石头山深处推进。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挖的山洞,不但方便自家更是方便村民出行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默默地挖洞护洞26年

刚开挖时长达2米的钢钎,磨损得只剩二三十厘米了,镐子也挖断了好几把,板车换了几次内外胎。终于,两年后,山洞两头对穿。

9月22日,楚天都市报记者看到,山洞位于包贻清家后面,整个山洞长43米,宽1.5米,高2米,有些地方不是很平整,除了行人可以通过,走摩托车、板车和小型农机不成问题。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祖孙三代一起剥板栗庆秋收一栋瓦房留山中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通过这个山洞与外界联系

现在,还住在这个山沟沟里的,只有老包一家了。中秋节里老包的儿子和孙子都回到了家中,陪老人一起过中秋。祖孙三代一起剥着板栗,享受天伦之乐。

一到农忙的季节,这个山洞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以前要把稻谷运出去,只能靠肩挑背扛,翻过这座山,要走几公里的山路。”一位村民说,山洞挖通后,不仅距离短了很多,还可以用板车甚至三轮车来拖。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在洞口处清理砂石,每到雨季,洞口经常塌方夜间


神农故里年近八旬挖洞人:一辈子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为:包贻清的家在群山中显得更加宁静

包贻清虽然年近八旬,但身体还很硬朗。每天除了陪陪老伴,就是下地种庄稼,有时抽空到山洞里修修补补。包贻清对记者说,“这是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与山为伴我很知足。”

图/楚天都市报记者朱熙勇、王永胜 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