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灵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观点/德育是灵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如果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那么,德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持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所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学校德育也是无所不在,其内容渗透于学科类课程之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小编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就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也应该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平时要克制不良爱好,用自己对学校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另外,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渗透德育因素务实基础。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一种纯粹的客体,采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那么他的管理将过于严格而且常常不合情理;如果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既看作是学生的需要,又看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那么他和学生都是幸福的。教师的教充满生机,学生的学必然充满活力。

第二,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样既解决了德育内容与方法落后于现实,不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又解决了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那些没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斑羚飞渡》一文,当说到一群斑羚面对后有猎人的追赶,当有挡住去路的山涧,它们自然地分成两部分,年纪大的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甘愿牺牲自己时,我放低了声调,语重心长地说:“老年斑羚为保护下一代不惜粉身碎骨,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是多么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啊!”学生们听完后,都若有所思,那些平日里不屑,或不愿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更是感到惭愧不已。

再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去刻苦钻研,总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资质低,生性愚笨,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上《为学》一文时,我就特别指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也有深有浅,但是只要“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通过这番话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从而痛下决心,不再自暴自弃,努力去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观点/德育是灵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抓住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字眼来进行渗透。

因为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例如在上《藤野先生》一文时,当讲到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我开导学生说,是不是这途中没有其它的地点呢?如果有,为什么单单出现了这两处?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日暮里”使人想到“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灭亡后,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以致老死异乡。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经过对这两个地名的反复“敲打”之后,让学生们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时隐含的思想意义了,从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又如在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时,我就重点抓住文章中的“生”和“义”二字,对学生进行阐析,通过阐析,让学生们认识到做人就要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够,威武不能屈”,不能为了点小恩惠或是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丧失了做人的原则,要像孟子那样,有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2、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我在上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一诗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陈毅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们受到感染。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以他饱含感情的文笔反复咏叹对总理无限怀念之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等一组句子时,我要求他们充分体现对总理无比的怀念之情,语调应低沉,而读“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一组诗句时,语调则应缓慢,要充满痛惜之情;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等句子时,我又强调学生要语调高亢而坚定,以反映总理生前日理万机的形象。通过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就能使他们很好地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感染。这种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给他们自己的心灵以洗涤。

3、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我就抓住“礼赞”二字对文章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即: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样经过对主题的归纳,我又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要坚强,有上进心,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还有,在教《有的人》一诗,我在分析了课文之后,同学们自觉地得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通过归纳概括,学生们纷纷发言,表示今后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集体多做有益的事。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发挥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作用,才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式。

第四,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观点/德育是灵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