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军岁数大士气低战术差打不过解放军

很多网友都知道,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克服高原作战的重重困难,勇猛顽强,势如破竹,连续取得两个阶段战斗的胜利,全线歼敌8800余人,打出了国威军威,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惩罚。

在战后多年中,一些外国人常存有深深的疑问,1962年参战的印军大都是历史悠久的荣誉部队,兵力不少,地形有利,火力不差,又有既设阵地,严阵以待,可怎么会被中国军队打得那么惨呢?实在是不能理解。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军岁数大士气低战术差打不过解放军


确实,当年参战的印军实力并不弱。就拿防守东段克节朗地区的标杆部队“王牌”第7旅来说吧,辖拉加普特联队、廓尔喀联队和旁遮普联队各一个营。这几个营历史上都有出色表现,如廓尔喀营成立于19世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士兵多来自尼泊尔,能吃苦耐劳,斗志顽强,战斗力剽悍。到了二战意大利战役中,该营在卡西诺山血战德国伞兵,最终艰苦获胜,被誉为“立下不朽的功勋”;拉加普特营比廓尔喀营成立早20多年,在为大英帝国的东征西战中赢得了善斗之名,二战中亦有相当不俗的表现。印军一位高级将领曾夸赞拉加普特人,“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旁遮普联营的历史更要追溯到18世纪中叶,士兵以忠诚和能吃苦而著称,曾参加过二战北非战役和印巴克什米尔战争,战斗力颇受好评。

印军的上述几支部队历史较久,都参加过二战,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多,枪打得准,组织力强,不好对付。其他方向的部队也有不少情况类似于第7旅。因此,印军高层对自己的部队很自信,认为出兵必胜,不把中国军队的娃娃兵放在眼里。然而呢,战争结果却与他们的预期正好相反,这其中又奥秘何在呢?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军岁数大士气低战术差打不过解放军


首先,印军中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多,这是优点。但同时这些老兵年纪普遍偏大,体力比较差。加上老兵油子往往轻视训练,能蒙善混。等到了紧张的战斗中,需要真打真的考验体力了,他们就不行了。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娃娃兵生龙活虎般穷追猛打,印军老兵根本跑不过,往往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倒在路上就当了俘虏。

其次,印军的种族复杂多样,文化背景差异大,内部不团结,官兵间矛盾深。反映到实战中就是很多人士气低落,战斗精神差。开始还能顶一会儿,等我军勇猛杀上来时,他们往往就崩溃了,不具备打硬仗反复争夺的能力。

第三,印军作战师从英军,中规中矩,在机动性上依赖于公路,靠车辆和骡马运输,不愿意爬山路。面对我军擅长的从山林小径中杀出来,霹雳一般穿插合围的战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更招架不住。印军往往把主要兵力火力放在正面,对翼侧和纵深则缺乏配置。一旦侧面遭到我军攻击,拦腰被斩,就惊慌失措,容易导致整体崩溃。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军岁数大士气低战术差打不过解放军


第四,印军在一线修筑的碉堡工事费时长,比较坚固。但对二线纵深阵地不重视,官兵也不愿意出力气,因此修筑的野战工事马马虎虎,威力大减。因此当一线阵地被我军突破后,二线阵地几乎起不到多少阻碍作用,更加速了其兵败如山倒的颓势。

印军中也有部分官兵顽强能打,善于组织火力,还敢刺刀见红较量几下,给我军造成了一些麻烦。但这些官兵比例较小,不足以改变整体松懈疲软的军队结构。因此,我军有的参战老兵就嘲笑印军,“他们的战斗力还不如国民党阎锡山和胡宗南的部队。阎锡山的兵受多年反动教育,很顽固,抵抗很顽强。胡宗南的军队和日本人打过,装备好,精神头足。印军却大都是‘草包’兵,一打就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