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通過雙殼類化石見證印度板塊晚中生代「漂移」過程

中国科学家通过双壳类化石见证印度板块晚中生代“漂移”过程

圖為印度板塊晚中生代向北漂移的主要過程:根據低緯度和高緯度雙殼類的分佈歷史。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9月30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0日發佈消息稱,該所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位於中國藏南地區的雙殼類化石,證實了印度板塊晚中生代由南至北的“漂移”過程。

印度板塊由南向北漂移這一認識早已得到廣泛接受,但用化石證明這一主要過程的討論寥寥無幾。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員、饒馨博士等人通過研究發現,中國藏南位於印度板塊北緣,保存有侏羅紀末提塘期和早白堊世末阿爾布期等高緯度分佈(喜冷)雙殼類化石,同時存在著晚白堊世坎潘期–馬斯特裡赫特期等低緯度分佈(喜暖)固著蛤化石。

中国科学家通过双壳类化石见证印度板块晚中生代“漂移”过程

圖為印度板塊及拉薩板塊晚中生代低緯度和高緯度分佈雙殼類化石。南古所 供圖

此外,科研人員證實,位於印度板塊南緣的印度南部,還保存有晚白堊世塞諾曼期的喜冷雙殼類Aucellina和白堊紀末喜暖固著蛤Bournonia。

科研人員介紹,根據以上喜冷和喜暖軟體動物雙殼類的地質地理分佈歷史,研究揭示了包括中國藏南在內的印度板塊由南向北漂移的主要過程。

研究發現,早白堊世末阿爾布期印度板塊主體依然位於南緯30°以南,但晚白堊世初塞諾曼期進入南緯30°以北,坎潘期漂移至赤道附近甚至更北地帶。此外,白堊紀晚期馬斯特裡赫特期的印度板塊已全部進入赤道和近赤道地區,馬斯特裡赫特期末(白堊紀末),印度板塊與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已非常接近,甚至可能開始碰撞。

本項研究最近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